发表时间: 2025-01-26 17:02
浦东新区2024年新增记录到的鸟类5种,为灰斑鸠、三趾鸥、白胸翡翠、红背伯劳、棕尾褐鹟。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浦东区域范围内累计记录到477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1种。
灰斑鸠
(Streptopelia decaocto)
2024年4月1日,观鸟爱好者鹿知遥(网名)在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校内观察并拍摄到一只灰斑鸠,系浦东新区首次记录。同月4日,万心飞翔(网名)也在同一位置的杨树上观察到此鸟。灰斑鸠与火斑鸠雌鸟较易混淆,区别在于其体型较大,虹膜与脚为红色。
灰斑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在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有少量记录。据上海野鸟会报道,上海市范围内此前的记录仅有上海自然博物馆保存的一件标本,1977年1月采集自长兴岛,故这笔记录也是本市第一笔确凿的野外照片记录;推测其为迁徙期间扩散而来的游荡旅鸟。
灰斑鸠,2024年4月1日,鹿知遥(网名)摄于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
三趾鸥
(Rissa tridactyla)
2024年1月15日,观鸟爱好者Shashika Bandara在乘船途径浦东新区海域(31°23′82″N 123°34′09″E)时观察并拍摄到三趾鸥,估计数量在20只以上,系浦东新区首次记录。一个月后的2月8日,Pam D也在浦东新区附近海域(31°6'46"N 125°15'13"E)拍摄到2只三趾鸥。三趾鸥是一种小型鸥,其成鸟嘴鹅黄色,初级飞羽黑色区域尖端无白斑;幼鸟枕黑色,翼上小覆羽至外侧几枚初级飞羽黑色,在翅膀上排成一个中间断开的“M”字形,容易辨识。
三趾鸥在我国为青藏高原以东广大地区的罕见冬候鸟,虽是海洋性鸟类但冬季也常出现在内陆的河湖等开阔水域,沿海地区记录反而相对少。据上海野鸟会报道,上海陆域三趾鸥记录甚少,近年来仅在2016年1月31日崇明北湖发现一只。今年年初的两次发现很可能说明冬季此鸟在上海附近的外部海域有一定的越冬数量,故推测本次记录到的三趾鸥为在外海稳定越冬的冬候鸟,此前无记录仅是由于缺乏关注。该种已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级为VU(易危)。
三趾鸥,2024年1月15日,Shashika Bandara摄于上海浦东新区海域
白胸翡翠
(Halcyon smyrnensis)
2024年9月1日,观鸟爱好者王子(网名)在南汇东滩东日湿地观察并拍摄到一只白胸翡翠,系浦东新区首次记录,上海市第三笔记录。本种体色鲜明,头部、两胁及腹部为深棕色,上体浅蓝色,颏至胸白色,不会错认。
白胸翡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大致以大凉山—乌蒙山—平行岭—大巴山—淮河为北界,在上海附近的南京、宣城、湖州、杭州等地都有不少记录。然而,本种在上海甚为罕见,过去仅在青浦大莲湖附近于2009年9月及今年年初各有一笔记录。推测本次记录到的白胸翡翠为繁殖季结束后扩散而来的游荡旅鸟。该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白胸翡翠,2024年9月1日,王子(网名)摄于上海南汇东滩东日湿地
红背伯劳
(Lanius collurio)
2024年10月15日,来自南京的观鸟爱好者海澜(网名)在浦东新区南汇东滩三三公路附近观察并拍摄一只上体红褐色而多黑色鳞状斑纹的伯劳幼鸟,起初认为是上海每年稳定过境的牛头伯劳而未给予其太多关注。数日后,他的照片群聊中引起了关注。经讨论后发现,2天前的10月13日,观鸟爱好者周章进、陈文拍到的伯劳极可能也是同一个体。此鸟耳羽淡红褐色,六枚初级飞羽突出,可与较常见的红尾伯劳和牛头伯劳相区别,查阅资料后确认其为红背伯劳。此后我们了解到,早在2022年10月8日,福州观鸟爱好者邱杰也于南汇东滩魔术林拍摄记录到一只红背伯劳幼鸟,系上海市首次记录。
红背伯劳繁殖于欧洲至中亚,冬季迁徙至非洲及南亚;在我国于新疆北部和西部有繁殖,迷鸟记录于香港、台湾。此次在上海地区出现,应是秋季迁徙期偏离正常迁徙线路而出现在本市的迷鸟,因此将其列为A类鸟种。
红背伯劳,2022年10月8日,邱杰摄于上海南汇东滩
棕尾褐鹟
(Muscicapa ferruginea)
2024年4月20日,观鸟爱好者王小亿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图书馆旁的小竹林中偶然发现并记录了一只棕尾褐鹟,系上海市首次记录。照片中可见此鸟头灰色,喉部有明显白斑,上体深棕褐色,下体橙黄色,特征明确。
棕尾褐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及华南:西部地区种群自云南沿横断山脉东缘向北可达秦岭一线;东部地区种群则几乎仅见于广东、福建、台湾,有记载的最北繁殖地为丽水龙泉市。值得一提的是,3天后的4月23日,在浙江宁波沿海也有一笔棕尾褐鹟的记录,这可能意味着在这个时间前后有一个小的棕尾褐鹟种群正从杭州湾一带过境或游荡。本次记录到的棕尾褐鹟推测为迁徙期间扩散而来的游荡旅鸟。
棕尾褐鹟,2024年4月20日,王小亿摄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