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揭秘如来佛祖头上的神秘光环

发表时间: 2024-08-27 08:59

揭秘如来佛祖头上的神秘光环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小文

编辑 |小文

前言

谁说王公贵族就一定要锦衣玉食、醉生梦死?

谁说成佛就一定要脱离尘世、遁入空门?

当悉达多太子弃绝王位、背负着无数众生的希望踏上修行之路时,

又有谁能想到,他的肉身之躯,竟然成为日后令神佛都为之颤栗的存在?

一代佛陀的诞生,注定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斩断名缰利锁,放下执念,方能无碍自在,遨游三界。

王子转世,菩提种子早已埋下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迎来了自己的儿子——悉达多。

这个国家多年求子无果的太子,降生之日万象更新。

他不像寻常婴儿那般啼哭,而是从容地迈出七步,

每步都生出一朵莲花,口中还念念有词,似乎宣告着什么。

宫廷里的大臣贵族都惊诧不已,暗自揣测这位王储将来必成大器

甚至可能影响整个国家乃至天下的命运。

国王对这个独子宠爱有加,不惜举全国之力来满足他的一切需求。

王子如约而至的婚礼,也被奢华的排场衬托得分外喜庆。

漫天飞舞的花瓣,缠绵悱恻的乐声,觥筹交错间皆是觉者降临的祥瑞。

就在大婚前夜,悉达多偷偷溜出皇宫,却发现了令他无比震惊的真相。

离宫出走,大彻大悟方始修行

走出象牙塔的王子,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人间疾苦——生老病死,无一幸免。

他突然意识到,作为一国储君,若要成为明主,

必须去感同身受百姓的苦难,才能治国安邦、广利众生。

富贵功名带来的快乐是如此短暂,而人世间的痛苦却如影随形。

在那一刻,他决心放弃所有,去寻找解救众生于水火的真谛。

大婚次日,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悉达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富贵荣华如过眼云烟,真正的大爱,

在于放下执念、化愚昧为智慧、以慈悲喜舍度化芸芸众生。

毅然舍弃了荣华富贵,他改名为释迦牟尼,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从此君王不做,浮世不入,唯有逆流而上,苦海度人,才是他此生唯一的追求。

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展大悲愿

修行路漫漫,释迦牟尼可谓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寒冬腊月,在一座苦行林里,他正专心打坐,

忽见一只饥饿的老鹰正欲扑食体力不支的鸽子。

悲悯之心迸发,他挺身而出,恳求鹰王放过鸽子的性命。

鹰王无奈,生存本能使然。

释迦牟尼当即割下自己的血肉,喂食鹰王,救下了小鸽子的性命。

这一幕震撼了整个山林,众生见佛子慈悲为怀,纷纷受其感化。

又有一日,他在林中巧遇一只濒死的母老虎,身旁还有几只奄奄一息的幼崽。

释迦牟尼二话没说,脱下僧衣,走到老虎面前,心甘情愿地把身体供其享用。

这一刻,天地悲悯,万物感怀。

据说那只吃了他血肉的老鹰,后来也修成了得道高僧。

佛陀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大慈大悲度尽天下有缘众生。

魔王相侵,菩提树下证无上道

佛缘际会,释迦牟尼最后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参禅。

谁知那树下住着一个厉害的魔王,担心他日后会威胁自己的地盘

于是魔王先是好言相劝,让他离开此地,释迦牟尼岿然不动;

又放出十方暗箭,射向他的要害,然而佛光绕身、暗箭不侵

再派出三个妖娆美艳的女儿来诱惑他,他却不为所动、入定更深。

魔王使尽浑身解数,也折服不了这个铁骨铮铮的修行者一丝一毫。

最后魔王知道自己再也奈何不了释迦牟尼,悻悻而去。

而释迦牟尼则在菩提树下又参禅了数百年,

终于在一个清晨豁然开朗,醒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脱胎换骨,化身为如来佛祖。

他了悟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生命虽然脆弱,却蕴藏着无限智慧,只要放下执著,勇敢求索,终会抵达彼岸。

肉髻鼓起,神佛难测的无上法力

成佛之后,如来佛祖头顶长出一个个犹如珍珠般的圆形凸起,这就是"肉髻"。

传说肉髻的数量,代表着佛祖所经受的劫难多寡。

如来历尽千辛万苦,他的肉髻也最为密集。

每一次艰苦卓绝的修行,每一次弃绝万千诱惑的抉择,都凝结成顶上的璀璨明珠。

那是无数众生的冀望,无数智慧的结晶。

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肉髻里,其实蕴藏着令神佛都胆寒的法力。

《西游记》中曾记载,如来的大鹏鸟舅舅作恶多端,

他念及亲情不便出手,只在头上放出一道佛光,便把大鹏精擒拿归案。

可见这肉髻法力之大,连血亲也不能幸免。

众生见此,无不生起敬畏之心,愈发笃信佛门无上威德,再无他念。

结语

读罢如来佛祖的传奇一生,不禁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他虽身为太子,却能看破红尘、弃绝王位;

他虽血肉之躯,却能舍己救人、忍辱负重;

他虽凡夫俗子,却能顿悟真理、一步登天。

这样一位集慈悲与智慧、血性与灵性于一身的佛祖,

难怪能令三界众生顶礼膜拜,成为万佛之祖。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如来佛祖的身上,汲取到无私大爱、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

在红尘俗世中,不改初心,永葆本性,历尽沧桑,终成正果。

我们不必都去出家修行,参透宇宙真理,但那份悲天悯人的慈心,

视众生如己的悲愿,却是我们每个凡夫俗子都应当铭记在心、身体力行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