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9 12:52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应该成为人生幸福的源泉和座右铭。
1、人的喜怒哀乐惧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人除了有深邃的思想之外,就是有极为丰富的感情。因此,“喜怒哀乐惧”会一直陪伴终生。在中国古代圣贤心中,“喜怒哀乐惧未之发,是为中;发而皆中节,是为和。”也就是对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最理想的状态。胡乱发作脾气,任由情绪泛滥,肯定不是人生之福。
2、不以物喜,是一个新高度
什么是“不以物喜”?就是不会因为外物的获得就过头地兴奋和喜悦,它在情绪上使人的关注聚焦点更加的高级和高尚。人因为外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越,获得了财富、权力、地位和荣誉,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身处顺境,不等于可以盲目地欣喜若狂。人对什么感到开心和欣慰,就会自动地靠近和追求它,这样一来就会变成一个“物欲狂”,对人生的多姿多彩反为不美。如何能够超脱对外物的依赖?“不以物喜”是一个新高度。人除了物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追求和靠近的地方。有人可能仅仅因为升职加薪了就沾沾自喜,这就是“以物喜”。有人则因为升职加薪,而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需要更加加倍地提升和挖掘自己,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为更多的人创造福祉。这就从“以物喜”中挣脱出来,变成了“不以物喜”。他的人生高度提升了,他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高度。
3、不以己悲,是一个新境界
什么是“不以己悲”?这就是说,不会因为自己暂时遭遇了挫折、损失,或者处于逆境之中,就过度地悲伤、沮丧。在人生旅程中,会碰到各种不顺、逆境,如:考试失利、工作上遇到困难等情况。有人会因此陷入长期的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这样的状况毫无益处,害处却很大。如果明白人生的起伏是一种常态,并能够豁达地对待它们,那就会从这些不必要的痛苦中摆脱出来。人可能很不幸,但这些不幸也可能都是暂时的。人可能很不幸,但与更不幸的人相比,似乎又没有什么。顺应自然,不刻意去关注自己的功名利禄、不过分在意世俗有得有失,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这就是“不以己悲”。“不以己悲”就是在情绪和行为上避免极端,保持一种适度和平衡。既不过分欣喜于得意之时,也不过分哀伤于失意之际,以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这符合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4、人生贵在自我管理
人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在外界变化波动过程中,如何减轻或减少对自己的不良冲击?使自己不必承担过大的心理负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属于这个方面的大智慧,超脱对外物的过度执着,超脱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增强心理韧性,这是一个大本事,也是一个大好事。
1)在人际交往中,努力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财富多寡等外在因素而产生偏见或过度的情绪反应,能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不会因为与他人相比自己有所不足而自卑,或者比他人优越而自傲,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2)在职业发展中,如果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更好地面对成功与失败、晋升与挫折,就能够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成功时不骄傲自满,继续努力提升自己;失败时不气馁沮丧,冷静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能力,从而实现更长远的职业发展。
3)在社会生活中,坚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够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被一时的成绩冲昏头脑,也不因为遇到困难和问题而灰心丧气。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总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强大,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以一种豁达、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自己的内心原则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