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4 13:00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稚阴稚阳学说”,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气过旺,肝木旺乘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成肝郁脾虚之证,出现胁痛、腹泻、嗳气等肝气犯胃症状。当肝疏泄功能失调,邻犯脾胃,脾胃运化水谷能力下降,则导致不欲饮食、挑食、偏食。
肝脾不调,脾胃虚弱,就是这一类自闭症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多从调肝脾切入,旨在使脾土强健,运化有力,为肝木提供充足滋养,从而改善孩子身体与精神状态。
之前小患者7岁,孩子妈妈和我说,孩子从小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不爱说话,也不太愿意和人接触,到了4岁多才开始说话,之前还接受过早期干预训练,后面发现没什么效果就暂停了。
最近孩子症状加重了,挑食很严重什么都不爱吃,每天就汤泡饭,孩子大便时干时稀,质地不均,睡眠也不安稳,夜间常常醒来,辗转反侧难以再次入睡。情绪方面也不稳定,容易哭闹,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
但是在学校,孩子很喜欢数学,回家也要做数学题,脑袋瓜挺灵活的,就是语言发育比较迟缓。
刻诊: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象弦缓。
辩证为肝郁脾虚之证。
治疗以健脾疏肝,宁神开窍为原则。
开方:太子参、炒白芍、柴胡、茯苓、炒白术、石菖蒲、远志、郁金、钩藤、蝉蜕、炙甘草等。
半个月后,家长反馈孩子哭闹次数明显减少,情绪趋于稳定,对家人的呼唤偶尔会有回应,眼神交流虽仍较少,但已有所改善。饮食量有所增加,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夜间醒来次数减少。
继续巩固治疗两个月后,孩子能在家人陪伴下去买食物,也可以短暂地配合做一些游戏。原本刻板的行为也有所减少,不再一味地执着于重复动作。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肝脏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其疏泄功能就会失常。
通过健脾疏肝的治疗思路,以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之力;柴胡疏肝解郁,条畅气机;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石菖蒲、远志、郁金开窍醒神,化痰解郁,改善脑部气血与神志;钩藤、蝉蜕平肝息风,缓解情绪与行为异常;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同作用,使肝脾功能逐渐协调平衡,气血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