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9-09 09:2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虽然已经入秋了,最近的天气还是很闷热。
整个城市像个巨大的“锅炉房”似的,所以白天不愿意动弹。
但一到晚上,总会约上三五好友小聚。
或谈茶论道,或分享一些最近的趣闻八卦,这是最舒心的时刻。
“白茶寒凉,听说至少存三年以上才能喝?”
“白茶不寒凉,哪里来的歪门邪说?”
谈话间,两个朋友争执了起来。
谈起白茶是否寒凉这件事,大家都来了兴趣。
朋友中不乏体质偏寒的人,也有些是肠胃偏脆弱的。
生活中的确会经常听到觉得白茶比较凉的,因此大家便误解为白茶性寒。
其实这不是“凉”,而是白茶特有的清爽属性。
而存放久的白茶,经过陈化之后会变得比较温和。
因此就有了那位朋友说的:白茶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喝。
可这分明是“误人子弟”,新白茶凉但绝对不寒。
年份越久越温和这种说法,忽悠新茶友可以,老茶友是不会买单的。
《2》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两件事。
啥是“寒凉”?以及白茶究竟是什么属性的茶?
从日常喝茶的体感来说,“寒凉”其实很直观。
当我们饮用完某款茶后,觉得肠胃发冷、手脚冰凉甚至拉肚子。
这就说明这款茶是偏“寒”的,属于“寒凉”的定义。
可如果喝下去之后,身体无不适反应。
反而觉得喉咙清爽、解渴,那就算不上“寒凉”。
就像夏日里的冰饮、雪糕,虽然都是凉的,但适当食用的情况下并不伤身。
如果硬要将这归类为“寒凉”的话,难免有些牵强了。
再说说白茶,它和我们平时喝的绿茶、红茶不一样。
它的工艺特别简单,就两步:萎调和烘干。
简单来说就是把新鲜茶叶铺开晾干,再用低温烘干。
整个过程不炒不揉,茶叶中大部分的天然物质得到了保留。
比如说茶多酚、茶氨酸这些。
这些物质喝起来比较清爽,就让我们误以为是“寒凉”。
实际上这只是白茶独特的口感和性子,说是“寒凉”未免有些牵强了。
白茶转温了才能喝,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常见误区。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误区呢?
一方面是不少茶商为了推销老白茶,会特意强调“年份越久越不寒”。
这种将“年份”和“茶性温和”直接划等号的行为,实则是在扰乱市场。
另一方面是不少人喝白茶时觉得清爽,就把这种感觉当成了“寒凉”。
但实际上,白茶本身就不是寒茶,而是自带清爽的属性。
天气闷热时喝白茶,不但能解渴,还能够清热消肿。
《3》
那为啥有人喝白茶会觉得“寒”呢?原因无非两个,但与存放年限无关。
第一个原因是工艺不到位。
咱们平时买白茶时,会遇到一些工艺粗糙的产品。
比如说萎调时没摊匀,有的地方干有的地方湿。
或者烘干时温度没把控好,要么温度太高烤焦了,要么温度太低水分没干透。
这样的白茶,茶多酚和咖啡碱等物质不能及时转化,含量就比较高。
喝起来比较清爽,茶友们就误以为是“寒凉”。
想起邻居之前入手了一款白茶,觉得太“寒”就闲置了。
偶然尝后发现那茶喝着有点涩,喉咙还有点发紧。
后面才知道那茶是小作坊做的,萎调时间不够水分也没干透。
于是就给她换了款工艺好的新白茶,她喝了后就说觉得不寒了。
这就说明,工艺好不好比年份更影响喝茶的体感。
第二个原因是:大家把“清爽”和“寒凉”搞混了。
新白茶里的茶多酚含量高,喝的时候有淡淡涩感,但能够迅速化开。
这就是白茶特有的清爽感,肠胃好的人喝完后只会觉得清热解渴。
但如果是肠胃敏感的人,就会误解这种“清爽感”是“寒凉”。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山韵”,是品质好的白茶的特色。
白茶不仅不“寒凉”,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有的属性。
白茶的适口性会比较高,对肠胃的刺激性小,同时又能带来清爽解腻的饮用体验。
所以,别再错把“清爽”当“寒凉”了。
白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损伤,反而能带给我们更好的饮用体验。
这才是真正,适合全民饮用的好茶。
《4》
既然白茶“不寒”,那什么样的茶才算是真的“偏寒”呢?
茶叶制作时杀青且不发酵的茶,通常会比较“寒凉”。
杀青是将新鲜茶叶放在锅里炒,或者用蒸汽加热。
这样做的目的是停止茶叶里的酶活性,固定茶叶的品质。
像咱们平时喝的绿茶,都是经过杀青的。
而且杀青后不会经过长时间的陈化,茶氨酸、咖啡碱等物质固定下来。
再加上,大部分绿茶是未经发酵的。
茶叶中的寒性物质未经发酵转化,一直存在茶叶之中,肠胃脆弱的人喝多了就会不适。
这样的茶,才是真正偏寒凉的茶。
而白茶不一样,白茶不杀青。
这样的好处就是,茶叶里的酶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在存放的过程中,茶多酚等物质会转化为更温和的物质。
但这并不是说,老白茶的茶性变了。
它本身的清爽属性还在,只是被中和了。
《5》
说到底,“白茶存几年才不寒”就是个谣言。
白茶本质就不是寒凉的茶,时间长了也只是更加温和了。
现在朋友听了我的建议,买了工艺好的白茶。
每天少放一点茶叶,用温水冲泡。
她也不再觉得胃凉了,反而觉得很解渴。
所以这不是年份的问题,而是没有选对茶。
谣言止于智者。
希望茶友们不要再被白茶“寒凉”的假象所欺骗,从而错失好茶。
茶香不怕巷子深,祝大家都能选到自己心仪的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