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红茶爱好者警惕:高仿金骏眉的秘密揭露

发表时间: 2024-05-23 16:55

红茶爱好者警惕:高仿金骏眉的秘密揭露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金骏眉的造假众多,在圈内并非秘密。

早年间最经典的一版造假做法,是黄芽金骏眉。

所谓“黄芽”,顾名思义,通体上下全部泛黄。

干茶看起来黄灿灿、金灿灿的。

彼时,有不少新茶友被这种黄芽金骏眉骗过。

在部分商家别有用心的编造里,将金骏眉的外观塑造成,茶芽越黄越好,看起来金毫越多越值钱。

殊不知,这是一场骗局。

对照《金骏眉茶》的现行行业标准,金骏眉有着明确外形规定。

“干茶条索,紧秀重实,峰苗秀挺,略显金毫。”

“整体色泽,金、黄、黑相间,色润。”

逐一对照上述白纸黑字的明文规范,不难看出真相。

所谓的黄芽金骏眉,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通体全黄的金骏眉,不可能是正品!

《2》

随着互联网茶圈的发展,各路信息介绍逐渐普及化。

“黄芽金骏眉不是金骏眉”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黄芽金骏眉是早期金骏眉造假的1.0版本。

那当今市面上有不少高仿品2.0金骏眉,外观相似度较高。

能轻松做到干茶条索有黑有黄,显露金毫。

甚至,还能控制在3黄7黑的状态,乍一看外表极具迷惑性。

上一回合在鉴茶时,遇到了这样的素材茶。

远而望之,与金骏眉有着较高相似。

但可惜,它经不起细辨。

‮将干茶拿到手后,逐一按照试茶流程,慢慢审视。

看干茶,嗅干香。

沸水泡,闻茶香。

看汤色,辨叶底。

逐一将完整试茶鉴定流程,按部就班做下来后。

那款高仿版的金骏眉,早已露出庐山真面目

处处是马脚,处处是漏洞。

《3》

凑近初看干茶外观,条索虽然紧实,但整体偏长。

考虑到真正的金骏眉红茶,存在地域限定。

仅限以桐木村为中心的565平方千米范围的高山茶树单芽为原料。

而桐木当地的高山茶树,以当地菜茶为主,生出来的茶芽相对细小。

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制茶流程后,做出来的成品不该如此“大体格”。

此外,除了干茶条索细看偏粗偏长外,抓起一捧干茶时也发现了情况不对劲。

因为,那款茶的脱毫问题太严重。

抓了一把茶,手指上立马沾了不少短小、纤细的金黄茸毛。

将一大把干茶条索,倒入白色茶盘后,轻轻拨动。

将堆成小山的干茶条索,轻轻移开后,底下赫然是大片金黄⁩色茶毫。

这对金骏眉而言,多少不正常。

一来,金骏眉的金毫不应该轻易大量脱落。

二来,桐木菜茶芽头表面的茶毫,不会如此浓、密、细。

见此情景,很难不让人怀疑它的树种来历。

譬如,福云六号、福云七号之类的密芽高产杂交树种。

仔细拨弄一番干茶,发现不少偏长的干茶条索底部,带有一截梗子。

很显然,这在采茶时,并非采纯芽。

而是掺了叶片一起采,不然,这截梗子不至于这么明显!

《4》

看过干茶后,正式泡茶。

泡金骏眉,推荐水温是沸水。

拿到一款陌生茶,第一次试泡时,更应该坚持用沸水。

毕竟,沸水能最大程度激发出一款茶的气味、滋味,试茶效果最精准。

简单称了5克干茶,放入盖碗后,烧开半壶纯净水。

水沸,提壶,直接快速打圈注入。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注水接近碗沿后,汤面立马激荡起明显茶沫。

大量脱落出来的细碎茶毫,与茶叶内部的天然起泡物质(茶皂素)混在一起后,汤面起沫明显。

细看下,微带几分粘黏感,视觉看着不清爽干净。

同时还能看出,这泡茶的汤水并不清透。

底部茶汤,微微发浑。

这样的茶汤初表现,有经验的茶客一早就看出里面并非好茶。

《5》

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再来细看。

第一冲,茶汤就已呈现暗红色。

茶水表面的茶沫,大约10多秒钟后消散。

但透过玻璃公道杯往里看,内部依旧不清透。

茶水浑浑的、暗暗的,没有明显光泽。

对照正宗桐木金骏眉,这般汤色表面可谓一点儿也不像。

首先,金骏眉的标准汤色是金黄。

金骏眉的原料,只采茶芽,没有叶片。

和绝大多数连芽带叶采摘的普通红茶比,金骏眉本身的多酚类物质含量不高。

经过揉捻发酵后,金骏眉自身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发酵出来的茶红素也不如其它红茶多。

所以‬,在金骏眉身上,茶汤颜色是金黄为主。

茶汤过分发红的金骏眉,一看就不正常。

其次,图中这款素材茶的汤色,太低沉。

没有一丝一毫的透亮度。

从暗沉无光的茶汤状态,可以推测出,这款茶的加工期间,经历了不当发酵。

大量的茶黄素,遭受破坏,导致整杯茶完全没有金黄、橙黄的正常汤色。

同时,发酵出来的茶红素,大量转变为茶褐素,让茶汤肉眼看着低沉无光泽!

最后,简单归纳一下。

看到这样暗沉无光的茶汤时,喝茶胃口颇受打击。

即,看起来就让人没食欲。

何况,从制茶角度看,发酵不当,茶褐素生成过多的红茶,毛病多多。

由于内在茶味受损,它们往往鲜爽清甜感消失,喝起来容易出现闷酸味,茶汤不醇,味道空。

联想一番前面的“脱毫”与“汤浑”特点。

试茶期间看到这样的茶,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它绝对不算好红茶,不适宜贸然喝下肚。

《6》

从前面的试茶细节,已经可以得出结论。

为了补足鉴定素材,将头道茶放在一旁后,继续往盖碗内注水。

第二冲注入沸水‪后,没有着‎急出汤。

因为已经不打算喝,这一道的目的很明确——直接闷。

通过长时间闷泡,将紧紧包拢在一起的条索,彻底泡开。⁤

等了大约3分钟后,再看向盖碗。

碗内的红茶,已经露出庐山真面目。

泡开之后,里面清晰可见大量叶片。

而茶芽的占比,极少。

这一幕足以得出板上钉钉的结论,这100%不是金骏眉。

茶圈内,金骏眉作为高端红茶代表,它的名贵之处在于需要动用七万、八万颗茶芽才能制出一斤成品。

在20
05年前后才创制成功的金骏眉,填补了制茶历史上的一项空白——用芽头加工红茶。

换言之,金骏眉的制茶原材料,是纯粹的茶芽。

反观今天遇到的这一款鉴茶素材,泡开后含有大量叶片。

这相当于连门面功夫都没有做全,凭什么敢冒充金骏眉?

将本篇鉴茶心路历程看完后,茶友们下一回再遇到让自己拿不准是真是假的金骏眉时,不妨注意对照。

通过细节,不难锁定真假对错!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