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6 09:56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同时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标志着仲冬时节的开始。在中医理论中,大雪时节是人体阳气内藏、阴气渐盛的时期,因此保健重点在于“养藏”,即保护人体的阳气,防止寒冷侵袭。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在大雪节气,我们应如何借助传统中医智慧,调养身心,安然过冬呢?
大雪节气 饮食起居
1.衣之温,护体安
大雪时节,风邪、寒邪易入侵人体,头、胸、足首当其冲,最易受风寒。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若不戴帽子,环境气温为4℃的情况下,总热量的60%会从头部散失。此外,天气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特别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寒冷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
冬季风寒还易侵袭人体胸、腹部。胸部和腹部受寒之后,易折伤体内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的发作。此外,寒冷还容易诱发胃肠病。
俗话说,“寒从足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保暖为先:选择厚实保暖的鞋袜,搭配围巾、帽子,确保头部和四肢温暖,防止寒气入侵。
层次穿搭:采用多层次穿衣法,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调整,既保暖又避免过热出汗。
2.食之养,温补内
大雪时节,应以温补为主。平时的菜肴中可以多加入一些葱、姜、蒜,每天喝一杯热牛奶,适当吃核桃、红枣、芝麻、花生等有助于补肾的食物。水果类可以吃些橙子和橘子。可食用柔软甘润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芝麻、蜂蜜、百合等,不适合进食辣椒、胡椒、大茴香、小茴香等燥热食物,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平衡膳食:保持饮食多样化,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不可少,以维持营养均衡,促进消化吸收。
3.住之暖,静心神
早睡晚起,养阳气:遵循“冬藏”原则,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晚上尽量在 10 点前入睡,早上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活动。
室内保温:开空调要适度,室内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但要避免直接吹风,以防寒邪侵袭。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保持适宜湿度,预防呼吸道疾病。
4.行之适,强体魄
适度运动:即便是寒冷天气,也应坚持适量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
安全出行:外出时务必小心慢行,穿着防滑鞋具,确保安全。
大雪节气 疾病预防
大雪节气温显著下降,北方开始出现降雪天气,此时寒邪偏盛,而肺为娇脏,肺气与天气相接,因此大雪时节易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急性加重受气温影响最大,气温骤降也是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可归为中医学“喘证”“久咳”范畴,病人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状。因此,对于此病患者,冬季防寒保暖,控制疾病进展都尤为重要。而预防的关键,是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迁延不愈。对于痰热壅肺所致的喘证,可以使用宣肺泄热、清热化痰的药物来治疗。但对于寒凉体质的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大雪节气 节气保健 •
艾灸是一种中医保健方法,它利用艾绒的温热刺激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并扶助阳气、行气活血。在大雪节气期间,由于天气寒冷,人体易受寒邪侵袭,因此艾灸可以作为一种辅助保健手段来帮助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
艾灸的功效包括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对于寒凝血滞、阳气下陷等病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大雪节气穴位养生以“平调阴阳”为原则以温补肾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推荐大雪节气灸的养生穴位为大椎、命门、神阙穴、关元、阳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每次艾灸 15 - 20 分钟,每周 2 - 3 次即可,通过艾灸温和的热力,能有效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增强身体抵抗力。
节气保健:节气当天及其前后一天是儿童健康调理的黄金时期,体质弱的儿童可连续中医保健5~7天,总之,坚持选择在节气“最佳时间段”给儿童进行中医调理,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保健效果。
注意事项
(来源 健康湖北、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湖北省肿瘤医院 编辑 吉世兰 编审 朱兵 杨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