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从爱孩子到敬爱父母:情感的转变与沟通之道

发表时间: 2024-12-26 21:1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你知道我们一生中花给子女的时间和金钱是多少吗?

你知道我们一生中花给父母的时间和金钱是多少吗?

你知道我们花给子女、父母的时间和金钱的比例又是多少吗?

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统计报告: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约为68万元。按城镇和农村区分:0-17岁城镇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6.7万元;0-17岁农村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36.5万元。

目前关于赡养老人的成本统计还没有学者进行研究,只有《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赡养老人的义务。就算缺少科学的数据对比,但养孩子100分,赡养父母0分这个事实,我们早已被钉在十字架上,需要救赎。

01

孩子生日 VS 父母生日

现在的孩子,从100天的宝宝宴、周岁、再到18岁的成人礼,一岁一礼,从不缺席。周岁礼的流程就复杂的让人头疼,滚灾、净手、冠衣、戴金、梳头、过葱门、敲启智锣、抓周、印足、食福、封酒、全家福。主打一个,童年很短,未来很远,没有更卷,只有最卷。

父母过生日,我们不是在加班的路上,就是在出差的路上,甚至可能根本就忘了。60大寿,我们会给他们摆上几桌,因为院子里的老人都办了,不能闹人口舌。80大寿,我们又会大摆特摆,毕竟老人的大寿越来越少。出钱的人,会被主持人特意安排上台发言,讲话人都是带着稿子有备而来,长篇大论,声情并茂,至于老人听到与否,听清与否,听懂与否,那不重要,关键是讲话人念得开心,乡亲们听得热闹,顺便交头接耳这小子出息,钱都是他花的。

02

孩子生病 VS 父母生病

孩子一生病,全家半条命。小祖宗得了肺炎,家里6口人全家出动,爷爷抱着孩子、奶奶拉着孩子的手、爸爸拖着输液瓶、外公采购住院用品,奶奶做营养餐,妈妈负责拍视频发抖音,什么时候娃娃住院都需要“仪式感”?

父母一生病,我们全“待命”。我们有多少人在父母60岁以上,陪他们做过哪怕一次体检?我们有多少人陪父母去医院看过哪怕一次病?我们有多少人知道在智慧化的就医流程面前我们的父母迷茫的像个小孩?我们有多少人知道现在有陪诊师这么个职业?我们从来不会主动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却总是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埋怨一句:你为什么不早说,你看现在拖严重了。父母生病住院,我们第一时间讨论的不是如何治疗?而是思考外嫁女需要出钱吗?兄弟姐妹如何分摊?

03

孩子旅游 VS 父母旅游

大到寒暑假、中到国庆、小到五一,我们总是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各种亲子游攻略,出国也好,跨省也好,周边也罢,我们永远预定的是主题亲子房。每个周末,我们会带孩子去周边露营,所有的节假日被孩子安排的满满当当、明明白白,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在我们玩的不亦乐乎的时候,在那片黄土高坡的小山村,有个年迈的老人,坐在屋外的门墩上,吸着烟斗,望着远方,从太阳升起,到月亮出来,直到被一句“老头子,夜深了”拉回现实。

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看遍了名山大川,走遍了五湖四海,而我们的父母很多一辈子都没有坐过高铁、飞机,一辈子没去过北京,一辈子没有看过天安门他们的英雄是毛主席、是邓爷爷,他们的家里总是贴着英雄的画报,但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同志故居,或故里。

04

孩子的衣柜 VS 父母的衣柜

孩子在胚胎的时候,在每个618、双11、双12、年货节,我们的购物车清单永远属于他们,你看别人家小朋友有的,我们家小朋友也要有。孩子的衣柜春夏秋冬满满当当,在他们还不懂时尚的年纪,衣服已经可以举办时装秀了。

而我们的购物车几乎跟父母没有半毛钱关系,哪怕是一双冬天的袜子,我们都会犹豫半天加入购物车,在我们终于下定决心下单的时候,发现商品已经下架。我们总觉得父母的衣服很多,父母的衣柜很满,但我们从来没有留意过,他们几乎没有断舍离,他们甚至会穿着送你读大学的衣服去送你的孩子念幼儿园,因为那可能是他衣柜里能拿得出手的,为数不多的他觉得足够体面的衣服。

05

孩子的冰箱 VS 父母的冰箱

我们家里的冰箱一定是双开门、大容量,里面整整齐齐、分门别类的放着孩子需要的各种蔬菜、水果、零食、海鲜、乳品、肉禽。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国内以前一个爆火的网络综艺《拜托吧冰箱》,节目组会邀请明星和他们的孩子们当众打开冰箱,所有人都惊讶冰箱里塞满的各种奇珍海味、进口水果、高档补品。

我们可以尝试哪怕一次回家前不要给父母打电话,不要给他们有做准备的时间,我们会发现,父母的冰箱一定会是空的,或者是堆满了剩菜剩饭,就算有也是留给我们的腊肉香肠

英国冰箱心理学家John Stonehill 发表过一个震惊世界并引发大众讨论的观点,“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和性格,首先要了解他(她)的冰箱”。或许节目组再策划一个《爸爸妈妈的冰箱》应该能更火,因为我们从未了解我们的父母。

06

孩子的房子 VS 父母的房子

孩子上学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就是学区房,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会掏空三代人的荷包,典当一个年轻人未来30年的自由,加杠杆去买一套学区房。到后来我们会想要从塔楼换到大平层,从大平层换到叠拼,又从叠拼换到别墅,因为我们要给孩子最好的居住条件,最好的教育资源。

我们的父母呢,他们年轻的时候举债在老家修了一栋体面的小楼房,然后背井离乡打工,为了供我们念大学,他们会租最远最偏最差的房子,要么在城中村,要么在贫民窟。后来他们会跟我们一起住,帮我们把小孩带到念幼儿园,社会不要,孩子不需,最后再回到那个小“陋”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对于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帮助我们成家立业的父母,我们总是忽视他们的内心并觉得理所当然?

为什么明明养儿不防老,养女也不防老,我们依然牺牲我们的梦想,耗尽我们的青春并乐此不疲?

为什么上千年的传统一直都是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爱→子女,这种单向传递的畸形的爱。而不是爸爸妈妈 ⇆ 爱 ⇆ 我们,我们 ⇆ 爱 ⇆ 子女,爷爷奶奶 ⇆ 爱 ⇆ 孙子孙女这种双向奔赴的爱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是真相,迟到的孝顺不是孝顺,是谎言。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孝顺,孝顺,你孝了,就顺了,希望我们都能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