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3 11: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冬至已过,日渐增长的阳光仿佛为新一年的生活点亮了一盏明灯。而在中医的世界里,冬至后也标志着一个关键的健康节点——养脾胃的黄金期来了。有人可能会问:“脾胃有这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传统医学中,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
如果脾胃不好,吃进去的食物就无法转化为身体需要的能量,整个人的状态自然会一日不如一日。尤其在寒冷的冬季,脾胃更容易“受伤”,但也是一年中最佳的“调理窗口”。
今天,我们不谈高深的医学理论,只聊聊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坏习惯。尤其是3个会让身体湿气加重、脾胃负担加大的行为,必须尽早戒掉。否则,再强壮的身体,也会被拖垮。
在说具体习惯之前,先聊聊“湿气”这个常被提到的概念。湿气在中医里是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就像一间房子,如果湿气太重,就会发霉、潮湿,甚至滋生各种虫害。而人体的“湿气过重”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疲乏无力、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甚至出现面色暗黄、舌苔厚腻等症状。
湿气的形成,很多时候和脾胃功能息息相关。脾胃好,就像一台高效的“除湿机”,能够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去。而脾胃弱,湿气就会堆积,越积越多,身体也会越来越“沉重”。所以,养脾胃,其实就是在给身体一个清爽干净的“内部环境”。
冬天喝冰饮?你可能不相信,但身边确实有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冷饮。尤其是年轻人,奶茶和咖啡已经成了日常标配,而“加冰”似乎更能满足口感需求。但你知道吗?喝冰饮对脾胃的伤害,简直不亚于冬天往手里浇冷水!
脾胃最怕寒凉。就像一台发动机,它需要一定的温度才能高效运转。如果经常喝冷饮,相当于直接往发动机里倒了冷水,脾胃的功能会被“冻住”,运化能力下降,湿气自然会趁机在体内堆积。
解决办法: 冬天尽量喝温热的饮品,比如热水、红枣姜茶或菊花茶。如果实在离不开奶茶,记得选择常温或者热饮,同时少糖,减少脾胃的负担。
冬天是吃火锅的季节,热气腾腾的一锅汤,配上各种大鱼大肉,确实让人欲罢不能。但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大快朵颐后,胃都会胀得难受,甚至还会腹泻?这是因为油腻的食物最容易阻滞脾胃的正常运化,尤其是火锅底料、烧烤腌料中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盐分,会让脾胃变得“超负荷”。
更可怕的是,过多的油腻食物不但会让湿气加重,还会堆积成脂肪,增加肥胖的风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数据,中国人平均油脂摄入量早已超标,这也是近年来肥胖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 吃火锅时尽量选择清汤锅底,少点肥肉,多吃绿色蔬菜,搭配一些菌菇类食材,既能均衡营养,又能减少对脾胃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吃饭要适量,七八分饱即可。
寒冷的天气总让人更愿意宅在家里,吃完饭后一躺,刷刷手机、看看剧,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饭后久坐不动,脾胃就像被“困住”了一样,消化功能会变得迟缓,湿气也更容易堆积。
长期久坐,除了会让脾胃“懒”下来,还容易引发肥胖、肠胃不适等问题。现代人很多慢性病的根源,往往就是因为“坐”得太久了。数据显示,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4%。
解决办法: 饭后不要马上坐下,哪怕只是站起来收拾碗筷,或者慢慢走动10分钟,都能促进胃肠蠕动。如果天气允许,可以选择散步半小时,这对改善消化、减少湿气非常有效。
除了戒掉以上3个坏习惯,想要趁着冬至后的黄金期养好脾胃,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脾胃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朋友,平时不声不响,但一旦出现问题,身体的每个角落都会感受到它的“抗议”。而冬至后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适合养脾胃的季节。戒掉那些会生湿气的坏习惯,给脾胃一点关爱,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慢慢变得轻松、健康。
最后,问问你自己: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对自己的脾胃好一点吗?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久坐行为的健康风险
《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的理论
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学杂志》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