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3 18:0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一场突然的崩塌
凌晨三点,急诊科灯火通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被紧急送来,脸色青灰,右侧肢体瘫软,意识模糊。医护人员忙碌地测量血压、补充氧气,CT显示:大面积脑梗。
“如果能再早来一小时,他的恢复或许会好很多。”我听见年轻医生低声对家属说。
家属愣住了,喃喃自语:“他平时身体挺好的,就是这几天冷得厉害,他老说头晕、手脚发麻,我们还以为是冻着了……”这样的场景,对于每一个急诊医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冬季,尤其是寒冷的清晨,这样的病例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为何“冬季”成了脑梗的高发期?
时间轴跳回到几周前的一项统计数据。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份研究指出:冬季因脑梗导致的死亡率比夏季高出近30%(来源:中华医学会《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年12月刊)。
同样的趋势,也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年的全球健康报告中得到验证:寒冷环境中的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是脑梗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这背后的机制,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复杂。寒冷让血压飙升,还会触发血液中的某些“隐形杀手”。研究发现,低温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血小板活性增强,这就像在河流中堆积了更多泥沙,堵塞河道的几率自然大增。
而早晨,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波动较大,更容易出现血管意外。
一个细节,决定生死
“你知道脑梗的黄金救治时间有多短吗?”我经常问患者家属这个问题。答案是4.5小时。如果在这个时间内使用溶栓治疗,患者可能奇迹般恢复;但如果错过,后果往往是不可逆的偏瘫、失语,甚至死亡。
回到开头的老人。家属的犹豫让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悲剧本可以避免。脑梗的早期信号往往十分明显:一侧肢体无力、面部不对称、语言含糊不清。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这些症状,请立刻拨打120!
我们该如何提前防范,避免悲剧重演?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五个关键措施。
案例回放:
去年冬天,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性在晨跑时突发脑梗。事后得知,他患有高血压却未按时服药,而且习惯清晨六点锻炼。寒风刺骨,加上血压波动,是悲剧的导火索。
科学解读:
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清晨是最危险的时刻。建议:冬季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晨起时的读数。如果你正在服用降压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提问:你早餐爱吃油条加豆浆吗?喜欢冬天大鱼大肉进补吗?
这些习惯虽满足口腹之欲,却可能让血液变得“粘稠”。高脂、高糖饮食会显著增加血液黏度,而血液的流动性减弱,正是形成血栓的温床。
建议:
多喝水:冬季气候干燥,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避免血液浓缩。
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苹果),减少动物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场景重现:
冬天的清晨,很多人喜欢一鼓作气起床,甚至直接冲到户外晨练。但你知道吗?这个习惯可能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医学解释:
清晨是交感神经最活跃的时候,心率和血压都在升高。如果此时突然接触寒冷刺激,血管会剧烈收缩,增加脑梗风险。
建议:
起床时不要过于急促,先在床上活动四肢,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冬季晨练最好安排在阳光升起后,气温稍高时进行。
有趣的现象:
很多老年人怕冷,喜欢穿得严严实实,甚至把家里的窗户紧闭。但过度保暖可能带来反效果:室内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建议:
保证室内温度在18-22℃,但要定时开窗通风。
外出时戴好帽子和围巾,保护头部和颈部血管,避免受寒刺激。
反面例子:
有些中老年人冬天干脆不出门,整天窝在沙发上。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
建议:
保持适度运动,选择较为轻松的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或室内瑜伽,每天30分钟即可。
写在最后:一次警醒,一份守护
故事回到急诊室。那位老人最终被送入ICU,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他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家属后悔不已,但遗憾的是,时间无法倒流。
每一个冬天都带着寒冷的锋刃,潜伏在清晨的血管深处。脑梗的高发期是医学上的挑战,更是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提醒。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提前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年第12期,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团队。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健康报告》,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问题留给读者:
“你身边是否有人出现过脑梗的早期症状?你会如何提醒他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