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1 10:44
冬季寒冷的天气让许多人都选择将窗户紧闭,以保持室内的温暖。然而,长时间不开窗通风,可能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陈运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冬季,很多老人会选择把门窗紧闭,窝在家中“猫冬”。但在把寒冷关在窗外的同时,也把“缺氧”的污染空气关在了屋内。实验显示,在10平方米的房间里,如果门窗紧闭,让3个人同时在室内,3个小时后会使房间内温度上升,二氧化碳、细菌、灰尘数量都会增加。时间吸入这样的空气,轻则会出现头痛、头晕、精神萎靡不振、睡眠质量差等症状,重则会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心肺疾病,对健康十分不利。
冬季不开窗的坏处
在密闭的室内空间中,人体活动、烹饪、取暖等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湿气和各种有害气体。这些物质在封闭的环境中积聚,长期停留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引起头痛、恶心、乏力等不适症状。
冬季天气干冷,但室内因为供暖设备的使用,温度虽然高,但空气湿度常常较低。湿气过多的环境,容易让墙壁、家具等表面产生霉斑,影响室内环境的清洁与舒适。此外,过湿的空气还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和过敏症状加重。
密闭环境下,人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因为长时间接触不新鲜的空气而受到影响。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和废气的排出,可能使得人体的免疫力降低,导致容易感冒、咳嗽等健康问题。
长时间不开窗,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热空气往往会聚集在房间的上层,而地面部分的空气较冷,造成室内温度不均匀。这样不仅会增加取暖的难度,还会让人感到不舒适。
经常开窗通风的好处
经常开窗可以帮助排出室内积累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甲醛等有毒物质,并引入新鲜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每天也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开窗通风10-20分钟,确保空气流通。
开窗通风有助于将室内的湿气带走,保持适宜的湿度。适度的湿度不仅能减少霉菌和细菌滋生的机会,还能避免家具、墙壁和电器受潮,延长其使用寿命。
新鲜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氧气,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强体内的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经常开窗通风,能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呼吸道畅通,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清新、通透的空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入睡并保持深度睡眠。冬季时,寒冷的空气虽然让人感觉冷,但开窗后,新鲜空气可以提升睡眠环境,保证更为舒适的睡眠。
如何平衡开窗与保温
冬季开窗通风看似简单,却对室内空气质量、人体健康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冬季仍然需要适时开窗,保持空气流通,以防止空气污染、湿气积聚以及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当然,开窗通风时,要根据室外气温和室内温暖需求,合理安排通风时间,确保既不浪费能源,又能享受清新的空气。大家通常会担心开窗会导致室内温度过低。为了平衡开窗与保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通风时,最好选择气温较高的时段,通常在中午或下午,气温相对较高时开窗10-20分钟,不仅能避免寒冷的空气长期进入,还能有效清新室内空气。
冬季开窗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分时段通风,每次开窗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避免温度骤降。
开窗时,可以调节取暖设备的温度,保证温暖不会迅速流失。通风后,及时调整室内的供暖,以保持舒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