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江苏死刑犯抱字典研究:逆境中的求知精神

发表时间: 2024-11-23 05:04

江苏死刑犯抱字典研究:逆境中的求知精神

1994年,在江苏南京监狱的一个牢房里,一名死刑犯每天都紧紧抱着一本厚重的字典翻看研究。其他狱友看到他这样,都觉得可笑,认为一个即将被处决的人还在那里钻研字典,简直是痴人说梦。然而,这位死刑犯却始终不为所动,依然专注于他的研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本字典在监狱里显得格外珍贵。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判死刑的人,就是靠着这本破旧的字典,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救赎。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本字典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少年天才的悲剧起点

1978年,江苏省如皋县马塘中学的教室里,十二岁的仲开龙正在专注地做着数学题。这个来自贫困农家的少年,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在当地的农村学校里,仲开龙的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尤其在数理化方面,他展现出过人的悟性。

当时的马塘中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室的墙壁上布满了裂缝,冬天寒风呼啸而过时,学生们只能缩着脖子听课。但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仲开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每天清晨,他都是第一个到达教室的学生,借着晨光预习功课。

仲开龙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还有三个姐姐要养活。为了节省开支,他经常饿着肚子去上学。当时的他只有一个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几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课本。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望。

1980年春天,县里举办了一场数学竞赛。仲开龙凭借出色的解题能力,一举夺得了第一名。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县,当地报纸还专门报道了这个"农村天才少年"的故事。这次比赛为仲开龙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县重点中学主动提出要接收他就读。

在重点中学的求学期间,仲开龙展现出更加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不仅掌握了所有课程内容,还经常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学校图书馆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每到课余时间,他就泡在那里阅读各类书籍。当时的图书管理员回忆说,仲开龙是他见过最勤奋的学生,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1983年,高考前夕,仲开龙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老师们都预测他能考上重点大学。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省外贸学校来学校招生,承诺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到进出口公司工作。对于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

在父母的期望下,仲开龙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选择了外贸学校。这个决定让他的人生走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在外贸学校,他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很快掌握了外贸业务知识。1986年毕业时,他如愿被分配到了江苏省化工进出口公司工作。

二、堕落与贪污的深渊

1986年底,仲开龙刚入职江苏省化工进出口公司时,被分配到了物资管理部门。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他主要负责低压聚乙烯的进出口业务。这种化工原料在当时的市场上十分紧俺,供不应求,经常出现价格波动。

公司规定,所有低压聚乙烯的交易都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进行,价格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然而在1987年初,一位名叫夏明的商人找到了仲开龙。这位夏明曾是他的高中同学,在外经商多年后,已经在化工原料贸易领域站稳了脚跟。

一次偶然的机会,夏明得知仲开龙掌管着低压聚乙烯的配额权。他开始频繁邀请仲开龙吃饭,每次见面都会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起初是一些高档香烟和白酒,后来逐渐升级到进口手表和相机。

1987年6月的一天,夏明向仲开龙提出了第一个"生意"。他表示愿意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一批低压聚乙烯,条件是要求仲开龙在单据上做手脚,将实际数量多报20%。这样一来,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在黑市上高价销售。

这笔交易给仲开龙带来了5000元的收入。在当时普通职工月工资只有百元出头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尝到甜头后,仲开龙开始逐步扩大贪污规模。他利用职务之便,在进出口单据上动手脚,通过虚报数量、高报价格等手段,将国有资产转移到个人腰包。

到了1988年底,仲开龙已经和十多个不法商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套取国家资金,包括虚开发票、高估进口成本、低报出口收入等。每一笔交易,仲开龙都能从中抽取重额回扣。

1989年初,仲开龙认识了一位叫李芳的女子。为了在李芳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他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买下了当时最新款的日本松下音响,价值近万元;又添置了两台德国产相机,每台七千多元。这些奢侈品在当时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然而,这些异常的消费引起了李芳的怀疑。作为一名普通的外贸公司职员,仲开龙的收入显然无法支撑如此奢靡的生活。在与李芳感情日渐深厚后,仲开龙逐渐放松了警惕,开始向她透露自己的"发财秘诀"。

1990年3月,一纸举报信送到了江苏省检察院。检察官们发现,短短三年时间里,仲开龙通过各种手段贪污的金额已经超过了5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判处极刑。随后的调查中,警方查获了大量证据,包括假账本、虚假单据以及贿赂物品。

三、死刑判决后的转机

1991年1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仲开龙案做出一审判决:死刑。在押解回监狱的路上,仲开龙向押送干警提出了一个请求:能否给他一本字典。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获得了批准。

南京监狱的207号牢房里,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变了仲开龙的命运。一位新来的狱友带来了一份1990年的《计算机世界》杂志。这份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中文输入法发展现状的文章,文章提到当时的中文输入法还存在着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汉字编码方面。

这篇文章引起了仲开龙的注意。作为一个在外贸系统工作多年的人,他深知中文信息处理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他开始研究手中的字典,试图找出一种新的汉字编码方法。

监狱管理员王德明注意到了仲开龙的变化。往日里沉默寡言的死刑犯突然变得专注起来,整天捧着字典写写画画。有时还会向狱警借纸笔,记录自己的研究心得。起初,其他犯人都觉得他是在装模作样,甚至出言嘲讽。

1992年3月,仲开龙通过王德明向监狱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相关资料。这个不同寻常的请求引起了监狱领导的重视。经过讨论,监狱同意为他提供有限的阅读材料,但必须严格监管。

在研究过程中,仲开龙发现了现有汉字输入法的一个重要缺陷:它们大多依赖于使用者对汉字结构的理解,这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来说是个巨大障碍。他开始尝试设计一种基于发音和笔画的新型输入法。

1993年初,仲开龙完成了初步方案。他设计的输入法采用"三拼"方式,即用三个拼音字母代表一个汉字,同时结合笔画数作为辅助编码。这种方法既保留了拼音输入的便捷性,又避免了重码率过高的问题。

监狱领导认为这项研究可能具有实际价值,决定请专家进行评估。1993年5月,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几位教授来到监狱,对仲开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审查。专家们对这种新型输入法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专家组的肯定给了监狱方面很大的信心。监狱领导向上级司法部门提出建议,认为仲开龙的研究对社会有重要价值,建议给予其改造机会。与此同时,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也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完善这项发明。

1993年底,在多方努力下,仲开龙获准在监狱内部设立了一个简易的研究室。这里虽然只有一台老旧的286电脑,但对他来说已经足够开展初步的程序编写工作。每天,他都在这个不到十平方米的空间里,继续改进他的输入法方案。

四、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生

1994年春天,南京监狱的简易研究室内,仲开龙正在对他的输入法系统进行最后的调试。这个被命名为"智能ABC"的输入法已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完善。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专家的指导下,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套输入法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形音结合"的原理。用户只需要输入汉字的首音节和最后一个音节,再加上笔画数,就能准确定位目标字。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还大大提高了输入速度。实测表明,普通用户经过简单培训后,每分钟可以输入40-50个汉字。

1994年5月,江苏省司法厅组织了一次技术评审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专家、语言学家齐聚南京,对"智能ABC"输入法进行了全面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套系统在技术上具有重大突破,特别适合在基层推广使用。

评审会的成功给仲开龙带来了转机。199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立功赎罪"的政策,对其案件进行了复核。考虑到他在狱中的重大技术贡献,最高法院作出了特殊处理:将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

这个判决让仲开龙获得了新生。他随即投入到输入法的改进工作中。1995年初,在监狱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始着手开发Windows版本的"智能ABC"。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当时国产软件在Windows平台下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克服技术障碍,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特别派出了两名研究生到监狱协助开发。他们带来了最新的编程资料和开发工具,帮助仲开龙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经过半年的努力,Windows版"智能ABC"终于完成了初步开发。

1995年底,第一版"智能ABC"输入法在江苏省政府机关试用。使用者普遍反映,这套系统操作简单,适应性强,特别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基层工作人员使用。试用期间,系统的整体性能表现稳定,错误率低于1%。

1996年初,江苏省司法厅决定将"智能ABC"输入法推广到全省的司法系统。这个决定使得仲开龙的发明首次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在实际使用中,系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处理法律文书这样的专业文本时,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输入法。

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智能ABC"输入法不断得到完善。仲开龙根据用户反馈,增加了词组输入、智能纠错等新功能。到1996年底,系统的性能已经达到了专业输入法的水平。在当年举行的全国司法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上,"智能ABC"被评为优秀创新成果。

这期间,仲开龙的表现也得到了监狱方面的肯定。他不仅保持着严格的工作纪律,还经常为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1997年初,监狱专门为他增设了一间更大的工作室,配备了更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使他能够更好地开展研发工作。

五、重获自由与技术传承

1998年3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仲开龙在服刑期间的突出表现,再次对其刑期作出调整。考虑到"智能ABC"输入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法院决定将其刑期减至二十年。这意味着仲开龙将在2011年获得自由。

在此期间,"智能ABC"输入法的发展没有停滞。1998年下半年,微软公司的代表专程访问了南京监狱,与仲开龙就输入法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微软对这套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特别是其处理中文输入的独特方法。

1999年初,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协助下,"智能ABC"完成了重要升级。新版本增加了智能词库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自动调整输入优先级。这个功能大大提高了输入效率,使得系统的实用性进一步提升。

2000年,司法部决定在全国监狱系统推广"智能ABC"输入法。这个决定使得系统的用户群迅速扩大到十几万人。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使用需求,仲开龙开发了方言版本,支持粤语闽南语等多种方言的输入。

2002年,仲开龙开始培养接班人。在监狱领导的支持下,他为狱警和其他服刑人员开设了计算机编程培训班。通过这种方式,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他人。其中表现突出的学员后来都成为了输入法开发团队的骨干。

2005年,"智能ABC"迎来了重大突破。团队成功开发出了手机版输入法,这在当时的国产软件中还是首创。手机版保留了原有系统的核心优势,同时针对小屏幕设备做了特别优化,获得了广泛好评。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智能ABC"被选为赛事信息系统的官方中文输入软件。这是对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最好认可。在奥运会期间,系统承担了大量的实时信息处理工作,表现出色。

2010年底,距离刑满释放只有数月时,仲开龙完成了他在狱中的最后一个项目:云端输入法。这个版本将用户数据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实现了多设备之间的数据同步,大大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2011年3月,仲开龙正式获得自由。走出监狱时,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用户的感谢信,其中包括许多基层公务员和打字员。这些信件见证了"智能ABC"输入法在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获释后,仲开龙没有选择离开输入法领域。他成立了自己的技术公司,继续致力于汉字输入技术的研发。公司特别聘请了一批曾在监狱中接受过他培训的学员,保持了技术队伍的延续性。同时,他定期到各地监狱进行技术讲座,鼓励服刑人员通过学习技术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