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走进猴出没景区,共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发表时间: 2024-12-13 23:46

走进猴出没景区,共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事件频发:景区里的 “人猴冲突”

黔灵山:女游客遭猴群 “特殊对待”

2024 年 9 月 14 日,在贵州黔灵山公园内发生了一起令人咋舌的事件。一名女游客遭遇猴群袭击,从曝光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多只猴子围在女游客身边不断进行骚扰,状况十分糟糕,有的猴子甚至爬到女子头顶,还有的抱住女游客臀部,甚至去掀其裙底,这样的行为简直如同 “耍流氓” 一般。女游客被吓得大声尖叫,惊慌失措地不断试图摆脱猴子的纠缠,好在最后在周围游客帮助下,摆脱了猴群的围攻,并未受到严重伤害,快速地离开了现场。

当天下午,有记者联系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无法确认视频中事件发生的时间,还无奈地称 “我们这边的猴子都是野生的,几乎每天都有猴子袭击游客的事件发生”。景区其实也采取了诸如张贴告示、广播等方式提醒游客远离猴子,“但由于猴子都是野生的,我们对此也没有太多的办法”。这也凸显出面对野生猴群此类过激行为时,景区管理方面的无奈与难题,而游客在野外遭遇猴群时的应对也成了需要关注的要点。

瓦屋山:徒步遇猴群攻击受伤

在 2024 年 6 月 28 日,游客刘女士在四川瓦屋山景区参加徒步打卡比赛时,遭遇了惊魂一刻。当时,十多只猴子突然对她发起攻击,抓咬她的腿部,整个过程持续了大概 3 分钟,致使刘女士腿部多处受伤。刘女士称自己并没有逗猴子,只是一个人在那里正常走路。

事后,她在景区工作人员建议下去医院进行了治疗,不过对于误工费、精神损失费、路费等赔偿报销问题,她和景区产生了一些分歧。29 日,涉事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向游客支付了已产生的医疗费用,对后续相关费用,景区也会依法依规地承担相应责任。而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抓伤游客的是藏酋猴,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景区主要是通过加强巡逻、标识标牌提示来减少类似意外发生,也提醒游客文明观猴,科学赏猴,与猴群保持安全距离,可即便如此,野猴伤人依旧是个棘手的问题摆在眼前。

峨眉山:女孩登山遇猴翻包气哭

2024 年 10 月 14 日,在四川乐山峨眉山发生了一件让人气愤又无奈的事。那天,一位女孩满心欢喜地背着包包,穿着好看的运动装,扎着高高的马尾辫,准备开启一场美妙的爬山之旅,她一路哼着小曲,轻快地朝着山顶进发,期待着能欣赏到绝美的云海,感受那凉爽的微风,还想着拍好多美照发朋友圈 “炫耀” 一番呢。

可当女孩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群猴子从旁边树林子里窜了出来,女孩一开始还觉得挺有意思,想拿出手机拍照片,然而下一秒,一只猴子直接跳到她背上开始翻她的包包。女孩赶忙伸手阻拦,可这猴子凶得很,根本不理会女孩,一边用爪子抓着包包,一边用嘴咬着拉链,不一会儿就把包包翻了个底朝天,里面的纸巾、水瓶、防晒霜等物品被扔得满地都是。更过分的是,猴子没翻到吃的,竟把女孩的充电宝翻出来随手就扔了,女孩又气又委屈,心疼自己的充电宝,眼泪忍不住就流了下来,坐在台阶上大哭,边哭边对着猴子喊:“你长得好丑、好过分啊!” 而那猴子听到女孩哭声,不但没不好意思,还龇牙咧嘴,露出很凶的表情,之后才跑回树林子里去了。这件事也反映出峨眉山的猴子与游客互动中存在的麻烦,影响着游客的游玩体验。

张家界:游客与猴子 “互殴” 引围观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也上演了一出 “人猴冲突” 大戏。2024 年 12 月 12 日,据网友拍下的视频显示,在景区内的黄石寨五指峰,一只野生猕猴看到一位游客手上提的包,误以为包里有食物,便冲过去抢包。没想到这位游客也是个 “有趣” 的主,竟然和猴子大打出手,就像在进行一场 “拳击赛”。幸运的是,经过一番折腾,游客和猕猴均未受伤。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猕猴是野生的,虽然看着可爱,但其实有一定危险性,平常也提醒游客尽量不要去投喂它们,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不过每到冬天山上食物匮乏时,景区会定点给这些猴子投喂一些玉米或者干果来补充食物。这件事也充分展现出在景区内,人猴之间是很容易产生冲突的情况。

原因探究:猴子为何频频 “伤人”?

领地意识作祟

猴群有着强烈的领地意识,这是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对于猴群而言,它们生活的区域、觅食的范围等都是其领地范畴,当感觉到这片领地受到外界威胁时,比如游客靠近其生活区域,就可能会发起攻击行为。而食物获取在领地意识的形成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食物资源是猴群生存的关键所在,如果游客在猴群附近进食或者携带食物,就可能吸引猴子靠近并试图获取食物,进而导致冲突发生。像峨眉山风景区面积 150 多平方公里,活跃着十几个猴群,生活了近 600 只猴子,猴子的活动领地与游客的游玩区域重合度较高,所以猴群为了守护领地以及获取食物资源,伤人事件也就频频出现了,据不完全统计,峨眉山风景区全年会发生超 300 起猴群伤人事件,平均每天都有一名游客受伤。

习惯依赖人类投喂

长期以来,部分游客出于好奇或者觉得猴子可爱等心理,会主动给猴群投喂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猴群逐渐适应了从人类那里获取食物,它们慢慢意识到人类是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这使得它们在寻找食物时变得更加大胆且具有攻击性。原本在野外需要自行觅食、保持警惕的猴子,因为习惯了游客的投喂,不再像以往那样对人类保持距离,而是会主动靠近游客索要食物,甚至当游客没有及时给予或者不给时,它们就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达到目的。例如在一些景区,常常能看到猴子直接去翻游客的包、抢夺游客手中的食物等情况,这都是它们依赖人类投喂而养成的不良习性所致。

自身内部竞争转移

猴群内部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通常有猴王带领整个猴群,并且个体之间存在着对地位、食物、配偶等资源的竞争与冲突。有时候,猴群内部个体间的紧张关系,比如在争夺猴王地位失败后的懊恼、对食物分配不均的不满等情绪,会转移到对人类的攻击上。那些在猴群内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者情绪不佳的猴子,可能会将人类视为发泄对象,无辜的游客就容易受到伤害。就像峨眉山的藏酋猴采用一夫多妻制,只有猴王拥有交配权,猴王竞争特别激烈,一些处于发情期却找不到配偶的雄猴,可能就会把怒气撒在游客身上。

栖息地问题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一些开发建设等原因,猴群的栖息地出现了丧失或破碎化的情况。原本广袤且连贯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小块,这使得猴群的食物来源大幅减少,它们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以维持生存,不得不更多地接触人类活动区域,比如靠近景区道路、游客休息区等地寻找食物,进而增加了与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例如过去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头叶猴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导致猴群活动受限,后来通过设立保护区,修复栖息地,白头叶猴生存状况才得以改善。而很多景区周边的猴群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与游客相遇的频率越来越高,矛盾也就随之增多了。

应对之策:如何避免 “人猴冲突”?

游客自我保护

保持距离不挑逗

在景区游玩时,游客首先要做好自我保护,尽量远离猴群出没区域,这是避免 “人猴冲突” 的重要前提。猴子毕竟属于野生动物,它们有着自己的习性和本能,游客不要出于好奇或者觉得好玩就主动去挑逗猴子。当遭遇猴群袭击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尖叫,因为过激的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刺激猴子,让它们的攻击行为加剧。倘若包裹中有食物,可以将食物扔远点,以此将猴子引开,同时不要做出比如用手去驱赶、挥舞物品等刺激猴子的行为,尽可能平和地化解危机。

了解反击限度

当游客不幸遭遇猴子攻击时,为了自保进行反击属于紧急避险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也指出,在野生动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造成野生动物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击过程中,要注重对于避险限度的把握。比如,猴子对游客只是进行抓挠等相对轻微的攻击时,在可以通过适当还手阻止的情况下,如果选择直接将猴子打死,此行为就属于超越了避险的必要限度,可能需承担刑事责任。而且如果猴子明显已经停止攻击、不存在威胁了,在明知其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情况下,仍然故意对其进行伤害的,还可能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面临刑事处罚。

景区加强管理

日常管理措施

景区对于 “人猴冲突” 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首先,要增加猴群活动区域的巡逻人员,这些巡逻人员可以及时监管游客的行为,一旦发现有游客做出喂食、逗弄猴子等容易引发冲突的行为,要马上进行纠正劝阻。同时,景区应当设置专门的野餐区和食物存放点,引导游客在指定区域内进食,这样能有效减少食物对猴群的吸引,降低猴子因抢夺食物而攻击游客的可能性。此外,制定明确的游客行为规范也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方式告知游客禁止喂食、逗弄猴子等行为,并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时刻提醒游客注意防范。

应急预案制定

对于那些猴子与游客冲突概率比较高的景区,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要建立猴群伤人事件的快速响应流程,比如一旦发生伤人事件,景区工作人员要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对伤者进行初步的救治处理,并及时联系专业的医疗救援力量。同时,景区需要设置专门的医疗救助站,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确保伤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他们应对此类突发情况的能力,保障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应急预案。

生态保护恢复

从长远来看,景区需采取治本之策来缓解 “人猴冲突”。要通过保护和恢复猴群自然栖息地,比如采取封育、造林、林种更新等方式,改善栖息地环境,让猴群有充足的觅食空间和通行空间,减少人类活动对它们生态环境的干扰,从而降低猴群与游客接触的机会。科学规划游览区域也十分关键,合理规划游览路线和游客活动范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隔离措施,避免游客进入猴群频繁活动的区域。而且,对景区的猴群数量进行合理控制,可有计划地采取定额捕、驱等措施,避免因猴群数量过多而导致食物竞争和领地冲突,从根源上减少 “人猴冲突” 发生的可能性。

深度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尊重自然的必要性

大自然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广袤无垠、丰富多彩,涵盖了山川、河流、森林、海洋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万千生灵。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并非是自然的主宰者,而应是守护者与参与者。尊重野生动物,遵循自然规律,是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每一种野生动物都在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或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或是承担着传播花粉、疏松土壤等生态功能。以猴子为例,它们在山林间觅食、活动,会影响到植物种子的传播范围,助力森林植被的更新与繁衍。倘若我们不尊重它们的生存习性,随意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干扰其正常活动,那整个生态链条都可能出现断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如某些植物因种子无法有效传播而数量锐减,依赖这些植物的其他生物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最终打破生态平衡。

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健康的状态,我们人类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取诸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就像那些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恶化的地区,后续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这无疑是在警示我们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它关乎着整个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命运,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原则。

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当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时,那将会是一幅无比美好的画卷。对于游客来说,踏入景区便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不用担心受到野生动物的无端攻击,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山间小道,倾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微风的轻抚,尽情享受旅行带来的快乐与放松。

而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和谐共生意味着它们可以在熟悉且适宜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繁衍。它们无需因人类的不当行为而被迫改变习性,或者失去栖息地、食物来源等。像猴子们依旧可以在山林间自由跳跃、觅食、嬉戏,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种群的发展,保持着它们原本的灵性与活力。

这种和谐共处还能营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山林更加郁郁葱葱,河流更加清澈见底,整个大自然都呈现出勃勃生机。景区也能凭借着良好的生态以及和谐的人兽关系,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人与自然在相互依存、相互欣赏中共同谱写一曲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