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02 09:02
20世纪80、90年代,张海迪的名字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她的感人事迹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她的精神鼓励着成千上万的奋斗者。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5年中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学校都不愿意接收她。
1970年4月,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病痛和种种困难,自学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政治、文学、医学和外语等方面的书籍一千多册,自学英语达到了大学程度,并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张海迪曾经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学校音乐老师,乡村医生等,后调任山东聊城文联工作。
1976年,张海迪开始翻译外文小说,作品有《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一只旧箱子》等, 与丈夫王佐良共同翻译《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达尔文的蚯蚓》等作品。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绝顶》《天长地久》《轮椅上的梦》等,散文集《美丽的英语》《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儿童文学《鸿雁快快飞》等。其中,《绝顶》获得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等。
1991年,张海迪的鼻部出现黑色素癌,经历了6次大手术,在身体状况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哲学硕士。
张海迪积极参与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推动残疾人事务国际交流合作,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推进残疾人领域务实合作。
张海迪是中共十八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国作协委员,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中国残联 第五、六、七届主席团主席,第十五届里约残奥会、第十六届东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第4届杭州亚残运会组委会主席,康复国际主席等,现任康复大学名誉校长。
张海迪1983年获“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称号,1989年获中宣部授予的“优秀青年思想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中国残联授予的“自强模范”称号,1993年获“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1997年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获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张海迪精神,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