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警示!海边危险刺客,安全守则需牢记!

发表时间: 2025-08-04 14:14

夏日出游

海边成了很多游客的首选

但欢乐的背后

海边的这些生物

带来的危险也不可忽视

有些小可爱

甚至可能“一生只能摸一次”

这些海边生物

千万别碰!

水母

赶海时,最容易遇到的一类腔肠软体动物就是水母,它们身体外形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如果不慎接触到我们的皮肤,很容易会造成红肿、发炎等情况。我国海滨城市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被水母蜇伤的案例。

据统计,我国沿海有30多种水母会蜇人,有的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把人蜇伤后迅速取人性命,对人类危害极大。

以澳洲箱形水母为例,储存毒液的刺细胞有5亿多个,一旦遇到刺激,就相当于有数亿个刺针同时刺向你。

再比如曾在深圳大梅沙发现的僧帽水母,其毒性之强不亚于眼镜蛇,严重时可致命。

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部主任李明鑫表示,水母蜇伤是通过皮肤接触水母,因急性过敏和中毒反应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

被水母蜇伤后,患处会在数分钟内出现针刺痛感,之后可能出现水肿、风团,同时伴发瘙痒、疼痛、烧灼感。除了局部反应,还可能导致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

轻症者可在数天后恢复。而重症者,患处皮肤会有红色的鞭笞样印记,皮损区还可出现水疱、糜烂甚至溃疡

如果水母毒性更强,伤者会迅速出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甚至休克或者死亡。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表示,大连周边海域有4种大型水母,近20种小型水母。其中4种大型水母之一的海蜇,就是俗称的绵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种类,主要分布在近海水域。目前大连海域绵蜇数量不多,毒性不强,一般不会致人死亡。而沙蜇在4种大型水母中个体最大,直径可超过1米,体重可达上百斤,毒性也最强。近年来,在大连海边发现的“海蜇”基本上都是沙蜇。和海蜇一样,沙蜇的口腕部长了很多丝状的触手,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时候,它们会将触手上的有毒细胞刺入食物或敌人的体内,造成对手麻痹、疼痛甚至死亡。

游客捞上来的沙蜇图片。

在海边活动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水母,特别是在水母繁殖季节。被蜇伤后,应使用海水冲洗伤口,并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蓝环章鱼

除了水母,赶海时还要注意蓝环章鱼。它们全身密布着蓝色的圆圈、斑点或条纹。蓝环章鱼的毒素毒性非常强,而且受热不分解,千万不能吃。

被蓝环章鱼咬伤后,中毒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内出现,包括剧烈疼痛、麻痹、呼吸困难、恶心和呕吐。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部分螺类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织纹螺的毒性来源于其体内的毒素,能够导致中毒反应。人们食用携带毒素的织纹螺后,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引发神经系统症状,如肌肉麻痹和呼吸困难。由于毒性强烈且无特效解毒剂,建议避免食用不熟悉的螺类,尤其是来自不明来源的织纹螺。

除织纹螺外,鸡心螺芋螺瓷螺和鳞光螺也具有毒性。芋螺含有强效神经毒素,其毒液能导致肌肉麻痹、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致命。瓷螺虽然大多数种类无毒,但某些种类可能携带低毒性毒素,接触后可能引起轻微的皮肤刺激和麻痹。鳞光螺的有些种类含有低毒性毒素,接触后可能导致局部疼痛和皮肤刺激。在海边活动时,需小心避免触碰这些有毒螺类。

食鱼型鸡心螺的捕猎瞬间↑

海边游玩

防护一定要做好!

如何才能安全地赶海游玩?

专家表示,

要尽量远离

潮间带礁石区与缝隙处,

珊瑚礁密集区等

容易藏匿危险生物的地方,

对于一些不熟悉的海洋生物,

记住三不碰原则:

不碰不认识的生物,

不碰海洋生物分泌的黏液,

以及不碰刺状结构的生物。

另外,赶海的时候记得

戴上手套和穿上水靴,

不仅能保护皮肤

免受海水和沙子的侵蚀,

还能防止被尖锐的贝壳

或其他海洋生物刺伤。

综合:央视新闻 新闻大连 科普中国 广东阳江发布

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