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浙江顾渚村紫笋茶传奇:一片茶叶的致富之路

发表时间: 2025-08-18 22:25

天目山余脉的云雾里,藏着浙江顾渚村的蜕变密码。曾靠传统种茶糊口的小山村,如今年迎游客超300 万人次,旅游收入破 15 亿元,成了乡村振兴的亮眼样板。从单纯 “卖茶叶” 到 “卖文化”“卖风景”,一片茶叶如何撑起富民路?它的转型密码,又能给其他乡村带来哪些启示?跟着亮节智库,一探究竟。

一、项目概况

浙江顾渚村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紧邻天目山余脉,生态环境优越。作为“中国茶文化发祥地” 之一,顾渚村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陆羽曾在此撰写《茶经》,拥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近年来,顾渚村依托优质茶叶资源和丰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茶旅融合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从 2005 年的不足 5 万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860 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 6 万元,先后荣获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等多项荣誉。那么,顾渚村是如何将千年茶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其茶旅融合模式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二、发展历程

1.初始探索阶段:依托资源,自发起步

本世纪初,顾渚村还是以传统茶叶种植为主的村落,村民收入单一。2005 年,部分村民看到周边城市游客对乡村生态的向往,开始利用自家农房改造简易农家乐,提供采茶体验、农家菜等基础服务。此时全村农家乐仅 12 家,年接待游客约 8 万人次,旅游收入不足 300 万元。村集体主要通过收取少量卫生管理费参与其中,缺乏统一规划,业态较为初级。

2.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引导,规模扩张

2011 年,水口乡党委政府成立顾渚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编制《顾渚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投入 3000 余万元完善道路、停车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通过 “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规范农家乐经营标准,培育出 “紫笋山庄” 等一批示范户。至 2018 年,全村农家乐发展至 230 家,床位达 8000 余张,年接待游客突破 2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8.6 亿元,茶叶深加工、茶文创等关联产业开始兴起。

3.升级优化阶段:品质提升,业态多元

2019 年起,顾渚村启动 “茶旅融合品质提升工程”,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打造陆羽茶文化园、大唐贡茶院研学基地等核心景点,开发 “茶禅一味” 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转型,建成高端民宿集群 12 处,同步发展茶主题餐饮、茶疗康养等新业态。2024 年,全村文旅企业达 320 家,研学团队接待量占比提升至 35%,非周末游客占比达 42%,实现旅游全时段、全业态发展。

三、项目特色

顾渚村按照“一核三区” 进行功能区划,各板块协同发展:

1.茶文化体验核:云雾里的大唐贡茶院,青瓦飞檐透着唐风。陆羽阁藏着茶圣在此著《茶经》的往事,茶经碑廊字字刻着千年茶韵。这里是沉浸式“茶时光机”:跟着茶师采明前紫笋芽,在复原的唐代工坊用竹匾摊青、铁釜炒茶,亲手复刻皇室贡茶;古戏台前,唐装茶艺师煮茶时,“贡茶驿道”的故事随茶香漫开。每年50多万人次研学团队涌来——学生对着茶器写生,茶商记下古法工艺,让这里成了会“说话”的唐代茶文化活态博物馆。

2.生态茶园观光区:千亩紫笋茶田顺着天目山余脉铺展,云雾常像纱巾缠在坡上,新抽的芽头裹着绒毛、沾着晨露,在阳光下亮闪闪的。青石步道绕着山势转,百米一设的木构观景台,能望见斗笠茶农穿行茶丛,竹茶亭藏在茶林与竹林交界的阴凉处。春天“紫笋采摘节”时,游客挎着竹篓学“两指捏芽”,采下的嫩芽当天送山腰炒茶坊,亲手用柴火灶将青叶炒成绿珠;秋日品鉴会,茶农摆开竹筛对比海拔茶香,教人品汤色、辨回甘。游客变“茶农”的同时,茶农单靠这部分增收就人均超8000元。

3.休闲度假集聚区:白墙黛瓦的精品民宿挨着茶林铺开,推窗就是千亩绿浪。特色餐馆飘着茶香——"茶宴"菜单里,茶叶炒土鸡蛋带着清苦回甘,茶汤炖土鸡的瓷碗底沉着几片紫笋叶。 文创市集上更热闹:茶农手作的茶皂堆成小山,竹编礼盒装着茶枕,连书签都嵌着脱水的茶叶。80多种茶文创里,"顾渚紫笋"系列最俏,印着陆羽煮茶图的折扇、仿唐茶器套装,一年能卖2000多万元,游客拎着印着茶芽图案的布袋,把茶香装进了行李箱。

4.康养旅居示范区:藏在天目山余脉的浓荫里,负氧离子裹着茶香漫在林间。茶疗中心的木屋里,医师用紫笋茶调配药浴,推拿师蘸着茶油按揉穴位;3公里长的森林步道串起茶园与竹林,晨练的老人踩着露水散步,听着鸟鸣数着茶丛。村里跟湖州无锡的医院合作,推出"七日茶养套餐":清晨采露茶、午后学茶道、傍晚泡药浴,配着茶园土产的药膳。长三角的银发族爱往这跑,有的住上仨月,把血压调稳了才走。每年30多万人次来这儿"偷得浮生半日闲",把康养过成了慢生活。

四、发展模式

1.“文化赋能 + 产业延伸” 模式

深挖唐代贡茶文化,将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全链条,从茶叶种植、加工到旅游体验、文创开发,形成“一叶生多金” 的产业链。通过举办“国际茶文化节”,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 “顾渚紫笋茶” 地理标志产品价值,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2.“政府主导 + 市场运作” 模式

政府负责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监管,引入专业文旅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参与分红。如大唐贡茶院由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团队运营管理,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收益,同时村民还可在景区就业增加收入。

3.“共建共享 + 利益联结” 模式

建立“村集体 + 合作社 + 农户”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制定标准,村集体负责品牌推广和市场对接,农户按品质获得收益分成。合作社销售茶叶溢价,村集体从旅游收入中提取公益金,用于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五、智库建议

1.挖透“本土魂”,让资源活起来

乡村发展不能困在“种养殖” 里打转。要深挖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找准 “人无我有” 的核心卖点,通过场景化打造、体验化设计,让老手艺、老故事、老风景从 “沉睡” 到 “苏醒”,变成能吸引游客的 “活资产”。

2.攥紧“合力拳”,让收益落袋里

多元主体需各归其位:政府搭好框架,市场注入活力,村民主动参与。借合作社定标准、集体统品牌、利益合理分,避免资本独大或村民散兵作战,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装进村民口袋,走可持续的共富路。

3.织密“产业链”,让消费留得住

别停在“农家乐 + 采摘” 的初级阶段。要串起 “种植 + 加工 + 文旅 + 康养” 链条:农产品深加工提价值,田园风光做研学,乡村风貌搞康养,让游客来了能住、玩得尽兴、带得走特色,形成闭环留住消费。

结语:乡村振兴从不需要舍近求远

一片紫笋叶,泡活了千年古村;一杯顾渚茶,品透了振兴密码。顾渚村的蜕变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从不需要舍近求远,守着自家的山水文脉、老手艺、土物产,把资源做深、把体验做活、把利益分匀,就能让“沉睡的宝藏”变成“流动的财富”,让绿水青山稳稳当当变成金山银山。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