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黔桂地域的水族文化,古老文明的延续

发表时间: 2025-09-05 09:13

在黔桂交界的都柳江龙江流域,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民族——水族。他们自称“睢”,因傍水而居、善治水利,被称为“水族”,如今总人口约41万,其中90%以上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贵州荔波、独山广西融水南丹等地。这片青山环绕、碧水穿流的土地,孕育了水族独特的语言、历法、节日与民俗,让这个古老民族在时光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文化辨识度。

水族最核心的文化标识,当属至今仍在使用的“水书”。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与甲骨文、金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书字形古朴,多为单字独立表意,笔画简洁却蕴含深意,比如“日”字像一轮红日,“月”字似弯月悬空,“山”字则勾勒出连绵的山峦轮廓。不同于汉字的横平竖直,水书书写时多从右向左、自上而下,部分文字还保留着原始图画的特征。

水书不仅是文字符号,更是水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分为“白书”和“黑书”:“白书”记录着水族的天文历法、农事节气、伦理道德,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指南;“黑书”则涉及祭祀占卜、驱邪等内容,多由水族“水书先生”掌握,用于主持重要的民俗仪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至今仍有上百位水书先生,他们口传心授,将水书文化代代相传。2006年,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水族的历法也极具特色,他们使用“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称“端月”,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水族人家会轮流过“端节”,这是水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堪比汉族春节。“端节”的核心是“祭祖”与“团圆”,节前,在外的游子会纷纷返乡,家家户户杀猪宰鸭、酿制米酒、制作“鱼包韭菜”——这道水族特色美食,以新鲜稻田鱼包裹韭菜、糯米等馅料蒸熟,清香扑鼻,寓意着丰收与富足。

节日期间,最热闹的场景当属“端坡赛马”。水族同胞身着盛装聚集在开阔的山坡上,骑手们多为年轻小伙,他们骑着骏马疾驰,马蹄声震天,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赛马不仅是竞技,更是水族男子展现勇气与力量的舞台,优胜者会成为全村的骄傲。此外,水族妇女还会跳起“铜鼓”,她们头戴银饰,身着绣有精美图案的“亮布”服饰,随着铜鼓的节奏翩翩起舞,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与铜鼓的厚重鼓声交织,构成一幅鲜活的民族风情画。

水族的服饰文化同样令人惊叹。水族妇女的传统服饰以“亮布”为主要面料,这种布料需经过反复捶打、染色、晾晒,最终呈现出乌黑发亮的质感,既耐穿又美观。服饰上的刺绣图案多取材于自然,如蝴蝶凤凰、鱼虾、稻穗等,色彩以青、蓝、黑为主,搭配红色、绿色的丝线,显得典雅而灵动。她们的银饰也极具特色,头饰有银冠、银簪、银花,颈饰有银项圈、银项链,手饰有银手镯、银戒指,整套银饰重达数斤,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家族财富与地位的体现。

在生产生活中,水族人民展现出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由于居住在山区,水资源宝贵,水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水车”“龙骨水车”等灌溉工具,还修建了复杂的“水碾”“水磨”,用于加工粮食。他们擅长种植水稻,在山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利用山泉灌溉,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独特农耕景观。每年春耕时节,水族人家会举行“开秧门”仪式,由长者撒下第一把秧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族文化也在不断传承与创新。如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了水书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水书的历史与传承;当地学校开设了水书、水族语言课程,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本民族文化;水族的刺绣、银饰、铜鼓制作等传统工艺,也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年轻的水族儿女既传承着祖辈的文化基因,又积极拥抱现代生活,让古老的水族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水书的千年传承,到端节的热闹欢庆,从精美的服饰银饰,到智慧的农耕文明,水族就像都柳江的流水一样,在岁月中静静流淌,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与活力。这个傍水而居的民族,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一抹独特而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