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深入了解容易受骗人群的心理真相——心理医生的专业解读!

发表时间: 2025-02-08 16:44

层出不穷的诈骗话术,花样百出的连环骗局,让人防不胜防。被骗时,受骗者大多数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蓝军副主任医师接受《柳州日报》采访,结合部分诈骗案例,剖析受骗人的“心理真相”。



“人性普遍是有弱点的,诈骗者在‘广撒网’实施诈骗的过程中,正是找到受骗人的弱点,趁虚而入。”蓝军介绍,人性的弱点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但总体呈现的风格是过度或不恰当的“趋利”和“避害”。


从“刷单返利类”“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虚假情感诱导类诈骗”的案例来看,基本体现出受骗人的“趋利”心理。诈骗人员利用受骗人“心存贪念”“情感空虚”的心理,打好信任基础,建立情感联结,再施以小利,让受骗人产生“天上掉馅饼”甚至是“真爱降临”的感觉。殊不知,这正是一场场骗局。



在不少诈骗案件中,受骗人也出现了过度“避害”的心理弱点。


部分受骗者为继续接听诈骗电话,将警察拦在家门外;有的不顾银行柜员劝阻,坚持要给“电话那头”汇款。蓝军分析,这些情况大多数都和受骗人“敬畏权力”的心理弱点有关。出于对权威机构或人物的敬畏心理,他们容易被诈骗分子伪装的公检法人员或其他权威身份所欺骗。


诈骗分子与受骗人进行接触时,施以高压的沟通状态和语气等,第一时间取得了受骗人的信任或是敬畏,导致他们一时半会无法接受其他“权威”的存在,容易出现任人摆布的状态,从而被诈骗。



除了“心存贪念”“情感空虚”“敬畏权力”之外,人们还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和“盲目自信”的心理弱点,导致出现“知诈而不识诈”的情况。


既然这些心理弱点容易被诈骗分子“钻空子”,那么是否有反诈“心理公式”,可以帮助加强心理防线,避免被骗呢?


蓝军表示,出现过度或不恰当“避害”的心理时,可以参考“保持镇静—寻求支援—核查信息”这三个步骤。“遇到让自己紧张、害怕的事,先停下来深呼吸几次,对自己说‘我不怕’之类的话。”蓝军说,安抚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后,应主动向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寻求帮助,冷静分析信息的合理性,并通过官方渠道或多个可信来源验证信息,避免在情绪驱使下做出决策。


对于过度或不恰当的“趋利”心理,蓝军提到了社会交换理论”——给予和索取普遍存在对等性。面对任何看似有利可图的机会时,先评估风险,将收益与风险进行对比,看看收益是否符合常理。如果存在“先予后取”“获取大大超出付出”等的情况,极有可能就是陷阱。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精神科六病区(物质依赖病区)是以收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为特色的科室,是广西重点建设物质依赖亚专科。科室拥有专家团队2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1人。科室设施完备,配备有脑功能循环治疗仪、虚拟现实酒瘾毒瘾戒断矫治系统等设备。


科室以诊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为特色,医疗团队擅长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氯胺酮(K粉)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治。


科室团队主持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项,参加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0项,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联系电话:0772-3127564

文字转载于柳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