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4 18:07
别让强势,成为孩子抑郁的“帮凶”
朋友郭是个优秀的机长,因身体原因很久没飞了,前段时间见过他两次,第一次见他最明显的感觉是他的眼神越来越黯淡无光,时常流露出的是各种消极情绪,惊异于他现在的颓废,一个正当事业上升期的优秀机长,没有了以前的英姿飒爽。第二爱见他是一同去澳门参加一个活动,他来的晚走得早,全程都在忙着手机回复消息,只有午饭和饭后坐下来喝咖啡才有机会聊了几句,他大女儿在外地不愿回家,小女儿最近情绪很不稳定,话里话外透着着急和无奈,更多的是对太太的强势的不满。澳门回来他就去新疆旅游了,今天听朋友说他从新疆回来了,他小女儿则住院了~住的是精神康复的康宁医院。听了这个消息心里像被一块巨石压着,沉甸甸的。他的小女儿因抑郁住进医院,而大女儿也负气离家,不肯归来。这一切的源头,也许隐隐指向家庭中最不该出现的——母亲的强势。
在他家,他太太是说一不二的“指挥官”。从孩子的学业规划,到每日的衣食住行,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按照她的标准执行,因为家里养了猫,就连平时房门怎么关怎么开都得按她的标准来。大女儿爱绘画,可在母亲眼里,这远比不上数理化来得重要,画笔一次次被没收,梦想被扼杀在摇篮。久而久之,家中的欢声笑语被压抑的沉默取代,孩子眼中的光芒也逐渐黯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他们极度渴望被尊重、被认可,需要一个能自由表达的空间。而强势的父母,却用权威为孩子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孩子的每一次倾诉,都被当成是不懂事的抱怨;每一个想法,都被强硬地矫正。就像朋友家的小女儿,她曾小心翼翼地跟母亲说起在学校被孤立的委屈,换来的却是“为什么别人只欺负你,不反思自己”的质问。那一刻,孩子心中求助的火苗被无情浇灭,只能独自承受,绝望与无助如藤蔓般缠紧她稚嫩的心灵。
家,应该是温暖港湾,父母的爱,是遮风挡雨的伞。当强势充斥其中,爱就变了味。孩子不再视家为归宿,反而在恐惧与压力 下,心理防线节节败退。抑郁,这个可怕的“恶魔”,便趁虚而入,吞噬着孩子的活力、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为人父母,是一场艰辛又神圣的修行,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用平等的姿态与他们对话。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只是周末穿哪件衣服、看哪本书这样的小事;在孩子受挫时,给予一个理解的拥抱,一句“我懂你”,而非一味指责。只有让爱回归柔软,让家充满包容,才能驱散抑郁的阴霾,为孩子重新点亮前行的灯,引领他们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
朋友家的事情是一记警钟,敲醒每一位在育儿路上迷失的父母:守护孩子的心灵,从改变家庭的“气场”开始,莫等孩子在黑暗中坠落太深,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