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8 23:53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南京作为一个文化古地,被称为“六朝古都”,曾有诗句描写“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对于南京我们并不陌生,从风景方面来说南京是名胜古地,纵有江南不知秋,且看江水、桥头。
从历史方面来说南京日久岁深、源远流长,城墙千年历史,见证沧桑变迁。从文化方面来说南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南京的文化、历史、自然景观和现代都市风貌等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让它成为一座独特的城市。
对于这些我们都有一定了解,但不免心中有些疑惑。南京为何叫南京?南京与北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南京的地位和北京相比如何呢?
毕竟在我们看来“京”这一字是极有份量的,我国一共有两个带“京”字的城市,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而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可谓是国家综合发展的重点城市,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中,在北京居住的居民也被称为“京爷”。
虽然只是网络上戏谑的玩笑话,但也侧面说明了北京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那么同有“京”一称的南京是什么实力呢?况且我国并不是“两京制”,为何新中国成立后,没给南京改名?这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其实南京的确是有实力在的,它在历史上曾经是首都。作为东吴、东晋、南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古都,那时被成为“建康”。
随着南京的地位不断提高,在隋唐时期南京受到了北方朝廷的刻意压制,隋炀帝杨坚在位之际对南京采取了贬抑政策,他毁掉了南京的皇宫并平荡了城池宫室,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防止南京再次成为割据势力的重要基地。
而唐朝统治者同样不希望南京“再次强大起来”,担心其成为朝廷的大患。因此,唐朝时期南京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几乎成为了一座“空城”。
纵使南京有健康的经济基础也难与刻意打压的朝廷势力相抗衡,政治上的打压最南京的经济造成根本破坏,扬州的地位都高于南京,长安和洛阳作为唐朝的首都,重心越来越向之偏移,无论政治局、经济还是文化早就领先南京一大截。
而南京从明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在1421年慢慢开始崛起,开始叫名“南京”,但地位已远不及“六朝古都”时期。在明朝时期,京师为应天府,永乐迁都,朱元璋起家于南京,将南京作为明朝的留都,其地位才有所提升。
朱元璋创建了南京城,之后又将开封府定为陪都,创建了北京城,之后开封府陪都地位被废除,南京就成为了京师。后来朱棣将京师迁往顺天府,北京也成为了京师,从此后开始执行两京制。
不过等到清朝成立之后,两京制被废除。在明朝时期,南京作为陪都,虽然设有与北京相同的行政机构,但并没有实权。
南京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近代。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人数超过30多万。那是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侵入南京地区开始了他们的肆虐,尸横遍野、流血漂橹。这是中国历史上至暗的一页。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新生孩童,所有的所有在一夜之前全部改变,贬低尸骸,婴儿的啼哭妇女的哀嚎百姓的求救都改变不了日本蛮夷的良知,赢来的只有冰冷的刺刀以及他们杀戮时兴奋的表情…那是的南京绝不是以景色文化文明,一提到的南京只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怡人的风景坍塌为废墟,蓝天白云被炮弹击散,百姓似热锅上的蚂蚁,似羊圈中待宰的羔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美好时代到来了,各个城市都进行了整改与提升,南京亦是如此,这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城市,这座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承载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正不断向上昂扬的积极的蓬勃发展着!
而对于那个为何不给南京改名的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从明朝更名开始大家就已经将“南京”这个词沿用至今,这个城市的名称也被广为流传,深深烙进人们的心中,在建国之后虽然考虑过改名的事情,但为了尊重民间习惯,南京就继续保留了下来。
二是因为虽然古时候封建王朝那样强调正统性或通过改名来标志新朝的开端,更加信服“一闪不容二虎”的言论,但在如今的新时代像这样一个中国不能存有两个带有“京”字这种言论早就作为封建被反驳了。
三是因为要铭记历史,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血淋淋的历史事件,我们应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也为纪念当时抵抗侵略者为国抗战的英雄与被蛮夷迫害已故的百姓……也是因为如今南京的地理方位、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都在稳固提升,保留南京这一名称也是合情合理的。
孙中山曾评价过这座古老美好的城市“南京作为中国古都,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穿越历史的长廊,秦淮河畔的烟雨如梦如幻。
古老的砖墙,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每一株古木,都在讲述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南京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遗产,保留“南京”这一名称,在保护和弘扬这些宝贵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历史的敬重。
北京的辽代古城遗迹:神秘的“南京”城 ·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