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8 21:30
最近在网上,有个词很火,叫“反向式育儿”。大致意思可以理解为:“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反向式育儿”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选择,不直接反驳或强行纠正,而是顺应他们的需求与逻辑。
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小妙招。
她有个女儿叫Tina,特别黏人,但是由于工作特质,没法经常陪在女儿身边。于是她想到一个特别的方法:一旦她空下来就会去主动黏女儿。
这种反过来黏女儿的行为,不仅让母亲有机会更直接地传达自己的爱意,也让Tina感受到了满满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内心的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她开始变得更加独立,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母亲,黏人的行为也逐渐减少。
不少网友看完,直呼“又学了一招”!
虽不按常理出牌,但这种“逆向”的养育方式,却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01反向式育儿,父母要学会“以柔克刚”
湖北武汉的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沉迷游戏,和老师商量后,竟然主动要求“休学”打游戏。
结果这对父母准备用“魔法打败魔法”,将计就计给娃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
制定kpi,每天玩游戏16个小时,中午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总结复盘,完成任务才能睡觉。
三餐定时,过期不候。打游戏期间吃饭没孩子的份,想要不饿着,就得自己找吃的。
母亲斥“巨资”请外援陪孩子PK单挑。
不出所料,孩子在和职业选手打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中间的失落,再到最后变成了绝望。最终回归学习,并承诺补齐之前所有的功课。
上海师范大学蔡丹教授曾说过:反向育儿是一种有效的育儿方式。父母应该学着“反向育儿”,用“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去征服孩子。
01面对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弱一点”
想吃零食没被满足发脾气;
和伙伴闹不愉快了发脾气;
被妈妈批评了几句也要发脾气……
相信这些场景在每一个家庭都有上演。
孩子总是闹情绪,会让父母很抓狂,继而陷入情绪的漩涡中,“以情绪治情绪”,父母事后又会后悔不已。
有时候,孩子的脾气不是情绪,而是在寻求父母的一种宠爱。父母的“弱情绪”,才能让彼此的情绪完美平衡。
就像一位专家所说:
如果孩子有60分的情绪,妈妈可能就会有80分的情绪;孩子情绪变成90分时,妈妈的可能就变成了95分……最后彼此都变成了情绪的奴隶。
要想破解这个“局”,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其实,孩子的情绪不过是他的表达方式而已。
这是由于在孩童时期,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脑部发育还不成熟,大脑负责理性的前额叶发育缓慢,理智脑无法战胜情绪脑,以至于孩子的情绪自控力差,容易哭闹撒泼,情绪失控。
即使是少年儿童,当遇到挫折、生气、愤怒等负面情绪时,也会因为找不到发泄方式而大喊大叫,以此来宣泄情绪。
因此,大部分孩子的脾气,是他自己也无法掌控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者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提到,大脑前额叶皮质主要掌管决策、思考、情绪调节、道德判断等能力。
前额叶发育越完善,孩子就可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在这里能发生更为全面的心理过程,比如思考、想象和规划。
02孩子叛逆时,要学会“以退为进”
研究数据表明,女孩10岁,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
这时候的孩子独立意识逐渐成熟,总想为自己“争权”。但是,很多父母还不肯对孩子放权,什么都想管。
当孩子不能拥有“自由”,他们会通过顶嘴,脾气暴躁,表现得无礼和粗鲁等叛逆性行为来对抗。
遇到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硬碰硬;而要用到“以退为进”的教育,让孩子信服你。
例如:当我们给孩子提一个要求时,先提出难以完成大要求,再适当的让步,提出小要求,对方会权衡利弊,更容易接受后者。
03孩子提问时,要学会说“我不会”
在《老师,请回答》节目中,有一位医生被问到“在家里会不会辅导孩子写作业”时,他这样回答:
在我们家比较特别,在家里基本不怎么教孩子,当孩子有问题过来问的时候,我们说“这个我也不懂,你来教我吧”。
在孩子面前“弱”一点,不仅提升孩子的自信和价值,还能让孩子在探索与思考中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02用魔法打败魔法,轻松搞定“小神兽”
“反向式育儿”之所以流行,除了很多家长舍不得对孩子打骂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年轻的父母们看到了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尝到了“反向式育儿”带来的成功。
因此,家长会更认同一种观点——“道理说了千万遍,希望现实教育他一遍”。
另外再分享两个小妙招,轻松搞定“小神兽”
01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有这样一个视频:女儿每天吃饭、上学都磨磨蹭蹭,妈妈怎么催都不管用。
不堪折磨的妈妈,无奈选择了摆烂,不催也不管了,就陪着女儿一起磨蹭。
哪怕要迟到了,这位妈妈还是学着女儿的日常速度不慌不忙的。
事实证明这招的确有用。第二天孩子就早起安排好时间。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承担一些行为后果。通过适当的经历,孩子更容易理解因果关系,从而愿意自行调整。
02家长要允许孩子体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曾提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体验包括适当的试错行为,在体验中更有可能获得真知与经验。
有一位想在零下穿公主裙的孩子,那位妈妈并没有苦口婆心地告诉她不能穿,而是答应了她的要求。
当孩子走出去之后,冷的直哆嗦,主动要求回去换衣服。
可见,让孩子主动“跌跟头”远比“扶着孩子走路”有用的多。毕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改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