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8 16: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45岁的老李是一位忙碌的企业高管,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养成了不少不良生活习惯,他经常熬夜加班,三餐也不规律,外卖和应酬成了生活常态。
一天,老李在参加重要会议时,突然感到胸口剧烈疼痛,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呼吸困难,同事们急忙将他送往附近的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严肃地告知他,他患了急性心肌梗死,而罪魁祸首是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部分血管还出现了钙化。
听到医生的话,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老李满心疑惑: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钙化,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突然这么严重?哪一个更危险呢?
首先,动脉硬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像是血管的“老化”过程,指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原本的弹性和柔韧性。
正常的动脉血管富有弹性,能够随着心脏的跳动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保证血液的顺畅流动,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以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动脉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
从临床表现来看,动脉硬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管已经开始硬化,随着病情发展,才会出现一系列不适。
如果发生在脑部动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发生在肢体动脉,可能引起肢体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会出现疼痛、无力,休息后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出现。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升级”,它的病理过程独特且复杂,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下形成脂质条纹和粥样斑块。
起初,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会进入血管内膜下,被氧化修饰,吸引单核细胞聚集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并变成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不断堆积,形成早期的脂质条纹。
随着时间推移,平滑肌细胞迁移到内膜下,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突出于血管腔内,使血管腔狭窄,阻碍血液流动。
从临床表现来看,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各异。
发生在冠状动脉,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症状。
发生在脑动脉,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后果。
动脉钙化是指钙盐在动脉血管壁的异常沉积,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管壁中存在着钙代谢平衡机制,以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但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从收缩型转变为成骨样细胞,这些细胞分泌一些促进钙沉积的物质,打破了钙代谢平衡,导致钙盐在血管壁沉积。
从临床表现来看,动脉钙化本身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但它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和硬化程度,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总之,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钙化都对健康构成威胁,很难简单地说哪一个更危险,因为它们相互关联,且危险程度会因个体差异、病情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
其中,动脉硬化是一个基础病变,虽然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危险因素的持续作用,会逐渐发展加重,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钙化埋下隐患。
如果能在动脉硬化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就有可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而动脉粥样硬化在三者中危害更为突出,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引发的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疾病,直接威胁生命健康。
最后,动脉钙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阶段,进一步加重了血管病变程度,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它使得血管壁更加僵硬、脆弱,治疗难度和风险都大幅提高。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前期的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也不会出现动脉钙化。
另外,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病变,只是程度不同。例如,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老年人,可能既有动脉硬化的基础,又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钙化,这种情况下,病情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都大大增加。
因此,了解它们的区别和危害,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血管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身体筑牢防线,远离血管疾病的威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1.《动脉粥样硬化》:药管局
2.《科学评估颈动脉斑块》:光明网
3.《警惕:我国动脉钙化人群超千万!40岁以上患病率50%,严重者血管成“水泥管”》:光明网
4.《“软化血管”骗了国人30年,而真相只有一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