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0 10:16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医馆界 蒲公英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格局的快速变迁,众多传统药企的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迫使许多中药企纷纷踏上多元发展之路。它们的策略各有千秋,一部分凭借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品牌积累,自主开设中医馆或者是中医门诊;另一部分则借助资本力量,并购整合医疗机构资源,快速补齐短板,实现优势互补。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药企“抢滩“中医馆,热潮几何?
近年以来,多省纷纷发文鼓励社会办医:支持专科化、连锁化发展。政策聚焦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办医高端化国际化、支持连锁化集团化发展这三个关键方面。这无疑为中药企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众多药企积极响应,大力拓展“药 + 医”业务。
附:
数据来源:医馆界据公开资料整理
热潮背后,药企布局中医馆的深层逻辑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2030年中医馆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从2018年至2022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市场由5836亿人民币增长至8000亿人民币,并且预计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中医馆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或许是众多中药企业将目光投射在中医馆的原因之一。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在“健康消费”中提到,明确支持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发展,提升养生保健、康复疗养等服务水平。强化零售药店健康促进、营养保健等功能,如中药饮品、中药烘焙、含中药零食等;另外还有健康服务,如中医药养生(推拿、按摩、针灸、刮痧等)。
多种讯号表明,主管部门将持续增强社会办医的发展活力,社会办医将来迎新机遇。
事实上,知名中药企或老字号中药企开中医馆具有天然优势。
首先,中医自古不分医药,最早的中医馆便是以坐堂医的模式进行,即:前面是药店,后面是医生看诊的诊室,这种模式已经延续百年,中药企拥有开医馆的历史基因。
其二,在知名度与声誉上便抢占先机,成熟的药企品牌可以利用其声誉和客户忠诚度吸引新市场的潜在客户。
其三,在资源上,药企本身便在医药行业深耕多年,更加了解行业内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利用药品供货渠道及其产品优势便可打造一家独具特色的品牌中医馆。
其四,在资金上,其雄厚的资金基础不仅意味着它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吸纳中医师时提供的薪资待遇也极具诱惑力。
其五,在服务的保障上,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链条的服务体系还能配套完善的售后体系,全方位为患者考虑。
其六,药企的产能更大,产品也更为丰富,同时中医馆可作为药企的品牌展示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另外,药企在团队管理上也较为明晰,在发展规划中考虑的更为全面,更能结合时代的发展灵活调整项目,目前,已超半数药企所开的医馆运用互联网医院,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就诊模式。
迎合市场趋势,开拓中医多元市场
在部署严肃医疗的同时,药企也积极向中医多元化的消费医疗进军,它们针对当下年轻人的市场需求,纷纷开出各类生活馆以及中药茶饮店。
例如:
图片来源:HCD医养设计
图片来源:河南商报
图片来源:魔都食光
图片来源:魔都食光
图片来源:魔都食光
结语
尽管医药存在紧密联系,但药企和医馆的管理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医馆的运营策略、优秀医生的引进机制以及医馆对品牌形象的潜在影响等问题,皆是药企涉足中医馆时无法绕开且亟待攻克的难关。
随着众多药企布局医馆产业,中医馆未来集团化、连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大量资本涌入,既可能成为中医馆市场复苏的强劲动力,也可能引发无序竞争和内卷。这一市场格局的变化,对个体民营中医馆的发展影响深远。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场中发挥独特价值,与集团化、连锁化医馆共同发展,成为个体民营中医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期待看到中医馆市场在各方的探索与实践中,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