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消除精神疾病羞耻感:公众意识的觉醒

发表时间: 2025-02-10 15:46

消除精神疾病羞耻感:公众意识的觉醒

心理健康:多维解析与重要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有着清晰且全面的定义: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层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压力,无论是工作中的任务截止期限、生活里的琐事困扰,还是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都能以平和且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工作领域,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还能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在社会生活里,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社区建设,与邻里互助互爱,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心理健康,其内涵更为丰富。

情绪管理方面,能够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无论是焦虑、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还是喜悦、满足等积极情绪,都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当面对挫折时,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恢复内心的平衡。

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能够与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群体建立起健康、和谐且稳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温暖与支持。对自我也有着清晰的认知,深入了解自身的情感需求、兴趣爱好以及人生目标,并且能够坦然地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心理健康并非是指生活中毫无问题和困难,而是在面对各种压力、困难与挑战时,始终能够保持出色的应对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精神疾病现状:全球困境与中国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状态,例如低收入群体高于其他职业群体。

以中国为例,参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 - 2022)》的数据,收入因素对抑郁、焦虑检出率有着关键影响。无业 / 失业人员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31.0%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并且呈现出月收入越低,抑郁风险检出率越高的明显趋势。

这是因为低收入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如基本生活物资的保障、住房的稳定、子女教育费用的负担等。同时,他们可能还会遭受社会的排斥,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这些因素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多种负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贫困人群更容易陷入精神疾病的泥沼。

此外精神疾病的治疗资源分布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距离省级医院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患者就医极为困难。而且很多患者家庭因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放弃治疗或者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从国内数据来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积极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在2025年,每个地市至少要有一家医院能够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的广泛应用。

并且在2023年启动的一项行动计划中,规划到2025年中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要达到95%。尽管取得了这些积极的进展,但中国精神卫生领域依旧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精神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患者群体的需求。据相关统计,每十万人口中精神科医生的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很多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诊断和治疗。

另一方面,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还存在诸多偏差污名化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患者和家属由于害怕受到歧视,担心被周围人异样看待,选择隐瞒病情,不愿意公开寻求帮助,这使得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病情逐渐加重。

多方行动:打破困境,终结耻辱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个人层面来说,要勇敢地打破内心的沉默,当内心感到困扰、压抑或者迷茫时,主动和亲朋好友坦诚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不要独自承受痛苦。

同时当察觉到自己可能存在心理不适时,要及时向专业的健康专家寻求帮助,不要因为害怕或者误解而延误病情。

社会层面来看,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精神卫生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报道、公益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等,普及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成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消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与偏见。

政府部门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精神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精神卫生事业,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可及的治疗服务。

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才能终结与精神疾病相关的耻辱感,让每一个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人都能在充满理解、支持与关爱的环境中,勇敢地面对疾病,积极地寻求治疗,重新找回生活的阳光与希望 。

文本来源@TED中文站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