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5 18:10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张勇的文章《岁月静好,回眸青春》。
原题:岁月静好,回眸青春
作者:张勇
始于初秋,终于盛夏,时光从不漫长,三年的中师生活悄然而逝。同学们带着回忆、祝福与憧憬结束了一段最美的时光,驶向星辰大海,书写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并轨后已不包分配,同学们自谋出路,有的跳槽改行,大部分还是通过考录当上老师。同学们若在自己出类拔萃的年华选择读高中,基本上都是重点大学的有力竞争者。师范,对于我们98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情怀,透着几分尴尬,又有一种伤感……
毕业廿二年同学聚会也已过去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了,但美好的情景还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那一个个欢欣鼓舞的场面,一张张充满喜悦的笑脸,一首首群情振奋的歌曲,一组组团聚合影的照片,构成一幅记载欢乐、见证历史的壮美画卷,至今仍历历在目,恍若就在昨天。
不知是心有灵犀,还是磁场感应,同学群里的一声提议便群起回应。在筹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制定聚会方案、订制服装、预定酒店、邀请老师,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身移影随,飞鸿归乡只嫌迟。
2023年8月6日,蓝天白云,秋光宜人,这一天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后稷故里、板枣之乡,风景如画,此时正张开双臂迎接着一群阔别22年的时光人。我们重返校园,感受学生时代的天真无邪。秋日的阳光褪去了灼人的热情,多了份温润如玉的清凉,执意地露着笑脸深情地端详着来自不同县市的同学们。
眼前的一切,似乎陌生而又亲切。校园里的那一株株参天的毛白杨,依然郁郁葱葱,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嬗变的无情。梧桐树、八角亭、母子鹿、青藤廊、白鹤雕、劝学柱、喷泉雪松以及满园的绿草坪交相呼应,等待着莘莘学子故地重游。母校的一砖一瓦让我们感到魂牵梦萦,一草一木情韵悠长!
相对无言,思绪万千。怀念在稷师百吃不厌的饼子,半圆的、油酥的、麻辣的、五香的、豆沙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再夹一份鸡蛋饼、香肠,也或茶叶蛋、卤肉,不油腻还爽口,更重要的是特别抗饿,每周都会吃上几次。
师范三年,没有高考选拔的压力,没有被分数频繁压榨到贫血的苦痛,没有白天黑夜只跟字母与数理交战的枯燥与疲惫,只有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终极追求。为了成为“万金油”式的全能教师,各门学科力求样样精通,尤其是“三笔两画(话)一特长”更是不可偏废。多少个晨昏和周末,惟妙惟肖的简笔画与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交相辉映,勤练毛笔字的墨香与苦练粉笔字的末香相得益彰。激情澎湃的年华却也练就了内心的宁静,时间就这么在指间慢慢流淌,到处散发着艺术与审美的细胞自由生长的光芒。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一晃二十二年过去了,曾经无话不说的同窗好友,如今走在各自的人生旅途,变成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22年的翘首企盼化成了聚会时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你我的心潮澎湃。少了些最初的青涩年华,多了些历练后的成熟与稳重;少了些物是人非的感慨,多了些顿悟人生后的淡然与洒脱。
曾经稚嫩的脸庞上留下了岁月或深或浅的琢痕,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有的在其他行业努力打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多的是在义务教育战线上耕耘不辍、立德树人,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演绎风采。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依然毫无违和感。历经岁月沉淀的同窗情如同一壶老酒,醇香而浓厚。
师生情谊重如山,班主任杨老师在同学们的满怀期待中款步而来。跨越22年再“点名”,依然还能叫出许多学生的名字,我们颇为感动。杨老师温和善良而又执着倔强,业务精湛而又爱岗敬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朴素高尚的品格深深感染着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班活跃而不失沉稳,散漫而富有凝聚力,我们在工作中也热衷于创建这样的班集体。
共饮三六九杯琼浆玉液,同叙一四四班青葱岁月。握手加拥抱,寒喧复问候。此时此刻,功名淡漠,宠辱偕忘,只有激动冲击着我们不再年轻的心灵,只有激情点燃着我们难以复制的快乐。记忆的闸门打开,尘封多年的中师求学场景如潮水般涌来。军训时的豪情万丈,课堂上的聚精会神,操场上的活力四射,宿舍里的深夜卧谈,篮球场上的奋力拼抢,艺术节上的多彩展示,期末考前的挑灯夜战,电影院里的屏息凝神,阅览室里的如饥似渴,餐厅桌前的狼吞虎咽, 拔河比赛的齐心协力,风琴弹奏的似水流云……当时只道是寻常,感动却在多年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同学们坦诚倾诉着工作的快乐、挫折的痛楚、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压力、子女的教育、未来的规划……曾经的小误会也在此时化作释然的微笑。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人来寺里闲观景,僧在堂中静悟禅。午餐后,我们一起驱车来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大佛寺,领略天下第一土雕大佛的雄姿,体验“会当凌绝顶”的愉悦,共享“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同学情谊在一步一步行进中,得到更高的升华。站在正殿前的台阶上,登高望远,向下俯视。一半城市繁华、车水马龙;一半山水清秀、绿意葱茏。眼前美景一览无余,我们的内心也激荡不已,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一位博学多闻的当地同学饶有兴致地给我们分享着关于大佛寺的民间故事,或是劝善之言,或是谶纬之说,凸显着寺院神奇色彩的同时,也勉励我们行善事、做好人,不负人生百年。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时光荏苒,中师生活的记忆也渐行渐远,但那份纯真、那份友爱,值得永远珍藏。芳华已逝,青春不再,初心依旧。今生无悔上中师,愿岁月温柔以待。
作者简介:张勇,中共党员,初中语文教师。勇于探索教育规律,潜心钻研课标教材,致力打造高效课堂。曾参与教育部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课题项目,积极参与教改实验,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