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0 19:09
最近过年串亲戚,有个远房表妹和我吐槽她8岁的儿子每天玩手机超4小时,她眼看着孩子越来越上瘾,连学校的打卡作业也做了,一气之下她就给手机强制没收了。
可是,她儿子却出现发脾气、摔东西、不按时吃饭等反抗行为。
更令她崩溃的是,她儿子竟然对她说:"你自己天天刷短视频,凭什么管我?!"
我听了之后对她表示理解,也给了一些宽慰。可是,这个问题表面看只是手机问题,深层看还是孩子的自我发展、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的问题。
孩子自身发展具备个性化,这是父母无法控制的部分。在这一点上,父母可以给孩子呈现出热爱生活、认真工作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观。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顺其自然地引导。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这两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家长要求孩子的时候,自己却手机不离手,没有说服力。
2、孩子如果不玩手机,没有其他可替代的娱乐项目,或可做想做的事情。
3、亲子关系不好,孩子情感无处寄托,转而投注在电子产品上。
4、孩子想让家长陪伴的时候,家长怕麻烦图省事,把电视和平板推给孩子充当“电子保姆”。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用如下破解四步法。
Step1:家庭会议制定"手机公约"
用思维导图梳理全家人的电子设备使用场景,包括家长工作时间需要用手机的情况。让孩子明白家长看手机不都是在娱乐,还要处理很多工作。
将“手机娱乐”的概念传输给孩子。
同时,签订可视化契约:
建议每天某个固定时段,如19:00-21:00为"无屏时光",将手机存入客厅充电站。父母用这段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Step2:家长以身作则示范
设置"手机禁区"。
比如:餐桌、儿童房、亲子游戏区等区域,禁止任何电子设备。父母自己也要遵守这一约定,不然没有立场管控孩子。
大人如果都不能做到自律,如何要求孩子自律?所谓育儿即育己,便是这个道理。
还可以建立"设备交接仪式"。父母下班回家后,主动将手机放入指定区域。不必要的情况下,不要拿起手机无目的地刷,孩子做好示范作用。
Step3:重构家庭互动模式
引入"沉浸式游戏",比如真人版大富翁、家庭科学实验等。
我儿子小的时候特别喜欢植物大战僵尸,当时我、我老公、我弟弟、弟妹都陪他玩过真人版的游戏,玩得很开心。
用这种家庭互动的方式,替代电子屏幕上的游戏,不但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而且还能让孩子获得更大的乐趣。
还可以开发其他的家庭互动项目,比如创建"冒险俱乐部",每周设计城市探索的任务:寻找特定门牌、观察云朵形状、观察山川河海的变化……
Step4:打造正向反馈系统
当孩子行为有进步的时候,父母要即使给予正向反馈,在语言上对孩子进行鼓励和认可。同时,还可以设定一些奖励环节,比如:
使用"行为积分卡":每次主动放下手机可获得印章,集满兑换露营体验。
设置"意外惊喜日":完成目标后,启动家庭影院夜或者枕头大战等特别活动。
文末提醒: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电子游戏”的魔力不可小觑。
每一个大型游戏项目背后都有心理专家的参与,他们制作游戏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越玩越喜欢,越玩越上瘾。每一个关卡的设置,每一个奖励或者皮肤的设计,都是为了让人们喜欢并且想要……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有沉迷游戏的趋势,一定不要一上来就自责孩子不自律。
一个孩子如何与整个游戏设计团队抗衡?
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强一些,但有的孩子弱一些。
对于自控能力弱的孩子,我们不要单纯地自责他们不自律,毕竟大人也有很多不能自律的。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及时到位的帮助,帮助他们从游戏的世界里慢慢走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来。
如果孩子玩游戏只是每天的放松项目,半个小时就满足了,不沉迷也不上瘾,那我们就可以顺其自然,不用谈游戏色变。因为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他本身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同时,他的生活中也有比游戏更让他投入的事情,这很好,不必担心。
以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