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1 17: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有一位55岁的女士,半个月前,她开始感到肩膀有些不适,甚至可以说是痛得有点难忍。
按理说,肩周炎这个“老年病”在她这个年龄并不奇怪。于是她并没有过多在意,也没有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她简单地做了些理疗,吃了点消炎药,认为痛得差不多了,肩膀应该没问题。
然而,痛并没有消失,反而逐渐加剧,直到几天前,她的身体出现了极其严重的不适,最终抢救无效,离世。
医生在事后表示,这一切的根源,竟然是被一个小小的“肩膀痛”所耽误。
这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一个看似“普通”的肩膀痛会如此致命?为什么很多人对肩膀疼痛的原因一知半解,又为什么很多人会“视而不见”?
首先,肩膀疼痛常常被误认为是肩周炎,这点我们要搞清楚。肩周炎,又叫做“冻结肩”,多发生在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身上,尤其是女性。
它的症状包括肩膀活动受限、疼痛加剧等,确实是非常典型的肩膀痛表现。不过,值得警惕的是,肩膀疼痛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其他更加严重的疾病。
研究发现,肩膀疼痛可能与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当肩膀痛并非由肌肉或关节引起时。
比如,心脏病发作的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左肩部的剧烈疼痛,而这种疼痛往往会被误认为是肩周炎或者肌肉劳损。
事实上,胸部不适、肩膀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一种警告信号。
心脏病引发的肩膀痛有时非常隐蔽,患者往往无法立刻意识到病因。
研究表明,心脏病发作的前兆常常表现在上半身,特别是肩部、背部、颈部和下颌,而这种痛感并不局限于胸口的剧烈压迫。
因此,许多患者在出现肩膀痛时,并没有及时寻求心脏相关的检查,而是简单地认为是常见的肩周炎。
想要认识到肩膀痛可能与心脏病的关系,可以从临床数据中找到答案。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大约10%的心脏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胸痛,而是出现了肩膀、背部或脖部的不适。
这些症状常常被误解为肌肉或关节的问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
事实上,肩膀痛常常是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一个潜在先兆。
在许多心脏病患者中,心脏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上肢的放射性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胸口疼痛的同时,或者在胸口不适之后几分钟内产生。
因此,对于经常肩膀痛的老年人群体,医生们通常会建议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心脏疾病。
特别是在有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心脏病的风险极高,这类患者的肩膀痛很可能是心脏病的先兆。
对于这些人来说,肩膀的轻微不适可能仅仅是一个信号,提醒他们该关注心脏健康了。
当肩膀痛的症状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判断它究竟是肩周炎还是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呢?首先,患者可以留意疼痛的性质。
肩周炎的疼痛通常是局部性的,且随着肩膀活动的增加而加剧。而心脏病引发的肩膀痛通常是放射性的,可能会扩展到胸部、背部、下颌甚至上腹部,且伴随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呼吸急促、心悸、恶心等。
其次,肩周炎的疼痛通常是与体位和活动有关的,患者休息时,疼痛有所缓解。而心脏病引起的肩膀痛,常常在安静状态下也不见好转,且有时伴随着压迫感或紧束感。
还有,肩周炎的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恶心、头晕等全身症状,而心脏病的患者则很容易伴随这些表现。
最后,建议每位中老年人群体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尤其是那些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避免“只看表面”的误判,及时检测心脏健康是防止悲剧发生的关键。
为避免肩膀痛导致误诊或者耽误治疗,大家必须提高对肩膀疼痛背后可能潜藏的疾病的警惕性。
若肩膀疼痛持续超过一周且没有好转,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胸闷、气短、恶心、出汗等,应该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排查是否为心脏疾病所引起。
此外,除了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外,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患者更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等。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心脏病的风险,从而避免因为肩膀痛而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机。
很多时候,我们在身体发出早期警告信号时,选择了忽视或“忍一忍”。这个现象不仅仅局限于肩膀疼痛,也不仅仅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其实,很多人对身体的早期警告信号表现出“麻木”或忽视,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缺乏健康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在一些老年人群体中,很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健康知识培训,难以判断什么症状值得警惕,什么症状可以忽略。
他们往往将一些轻微的不适视为正常的生理现象,认为“年纪大了,疼痛是常有的事”,直到病情发展严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人们普遍存在对“轻微不适”的高耐受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人忙于工作、家庭等琐事,忽视了身体的警告信号。
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他们习惯性地将一些小症状当作“暂时的”,从而选择忍耐而非就医。
比如肩膀痛,可能只是疲劳积累,也可能是心脏病的前兆,但很多人认为“休息一下就好”。这种“自我麻痹”的态度,最终可能导致疾病的漏诊和延误治疗时机。
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培养及时就医的意识,至关重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1]孙茜.肩痛也能致命!愿悲剧不再重演[J].江苏卫生保健,2019,(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