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赏析网

医生叹息:腰痛被忽视,悲剧仅一天后发生

发表时间: 2025-02-09 10:30

医生叹息:腰痛被忽视,悲剧仅一天后发生

关注陈医师私信免费领取医学电子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寻常的身体不适,比如偶尔的头痛、肚子痛或者腰痛,很多人都会自行判断是小毛病,休息休息就好。然而,有些时候,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机。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真实案例。

突发腰痛,未被重视

60 岁的老陈,身体一向还算硬朗,平日里也爱和老友们下下棋、打打太极。一天深夜,他突然被一阵剧烈的腰痛疼醒,疼得他在床上直冒冷汗,翻来覆去难以忍受。老陈心想,自己白天也没干什么重活,估计是睡觉姿势不对,闪到腰了,之前也有过类似情况,忍一忍就过去了。于是,他强忍着疼痛,又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可到了第二天,腰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连站立都有些困难。家人见状,赶紧带他去了附近的诊所。诊所医生简单询问了情况,按压了一下他的腰部,也觉得像是普通的腰部扭伤,便开了些止痛和活血化瘀的药,让他回家休息,配合热敷。

老陈回家后,按照医生的嘱咐吃药、热敷,可疼痛依旧没有减轻。到了晚上,老陈的脸色变得苍白,呼吸也有些急促,家人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赶忙将他送往大医院。

病情危急,无力回天

当老陈被送到医院急诊科时,医生立刻对他进行了全面检查。然而,此时的老陈病情已经急剧恶化,血压持续下降,心跳也变得微弱且不规则。经过一系列紧急检查,医生最终确诊他是主动脉夹层破裂,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

主动脉夹层,简单来说,就是主动脉壁的内膜出现破口,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就像给血管 “撕开” 了一道口子。这种疾病发病突然,疼痛剧烈,常常被患者误以为是普通的腰痛、胸痛等,从而延误治疗。而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大量出血,引发休克和猝死,死亡率极高。

尽管医生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使用了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老陈的生命。仅仅一天时间,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医生们在惋惜的同时,也不禁感叹:要是能早点重视,早点确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容易被忽视的致命信号

其实,像老陈这样,因为忽视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而导致悲剧发生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对身体很了解,一些小症状忍一忍就过去了,却不知道这可能是疾病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就拿主动脉夹层来说,除了剧烈的腰痛,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典型症状:

  1. 撕裂样疼痛:这种疼痛往往非常剧烈,患者会形容像被刀割、撕裂一样,而且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不会因为休息或吃药而缓解。疼痛的部位可能会随着夹层的扩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从胸部开始,逐渐蔓延到背部、腹部甚至下肢。
  2. 疼痛位置迁移:普通的腰痛,疼痛位置一般相对固定,可能是腰部的一侧或者中间。但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疼痛,位置会不断迁移,这是因为夹层血肿在血管内不断扩展,刺激周围的神经和组织。
  3. 伴随异常症状:除了疼痛,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异常等症状。如果两侧上肢的血压相差较大,也要高度警惕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此外,像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疾病,也可能表现为不典型的疼痛症状,容易被误诊或忽视。比如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胸痛,而是表现为牙痛、上腹痛、肩背痛等。

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那么,面对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致命信号,我们该怎么做呢?

  1. 重视身体的每一个不适: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身体出现了持续不缓解的疼痛或其他异常症状,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2. 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很多人在身体不舒服时,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网上的信息自行诊断和用药,这是非常危险的。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自行用药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可能掩盖真实症状,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困难。
  3. 及时就医,配合检查:一旦发现身体异常,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就医过程中,要如实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病史以及近期的生活情况,不要隐瞒任何重要信息。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哪怕这些检查看起来和自己认为的病症无关。因为有些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检查,才能准确找出病因。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让自己和家人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希望通过老陈的案例,能让大家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时刻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珍惜生命,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R].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x.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 [M]. 9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